封疆:疆界;大吏:大官。指疆域之内的首要官员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2回:“如今半年之间,已做到封疆大吏,自然是感激天恩,力图报称。”
封疆大吏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等。
《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此诗,是戴叔伦晚年的一首作品,当时他任抚州刺史,长期漂泊与异乡为客,使得暮年的他尤为凄苦。
由于清初江苏(含今上海市)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其职位多由满人担任,之后汉人渐多。从康熙四年(1665)到宣统三年(1911),有影响的计80余人,98任,历247年。历代两江总督如于成龙、张鹏翮、史贻直、尹继善、陶澍、林则徐、裕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皆为清代重臣。
封疆大吏指古代地方权利最高的一级长官,掌管着一方军政、财政、人事等大权,在中央管理弱化时,就完全可以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由于历朝历代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所以封疆大吏的职位也在不停的变换,如在不同朝代刺史、节度使、总督、巡抚都能成为封疆大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地方官员任命全部依靠中央,地方权利最大的就是郡守。
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初期地方权利最大的是封国。像淮阴侯韩信一类的大将,都有自己的封土,中央政府对封国采取薄税制度,休养生息,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很大,刘氏家族封王更多,最后发生了八王之乱。汉武帝时开始采用推恩令有效削藩,此后地方权利最大的是刺史。
采用“九品中正制”,后期出现权利最大的地方大员就是节度使。节度使本来是皇帝派驻地方、“节度”地方官员行为、监督地方税收、防止叛乱的“特派员”,拥有军权、财权,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大。
明清两代的布政使、按察使、总督、巡抚,由皇帝亲自任命,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镇抚一方的要员,所以把他们与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相比拟。其中布政使、按察使又称方面大员。
总之,“封疆大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唐朝是节度使、刺史,宋朝是转运使,明朝是布政使,清朝是驻防将军、总督、巡抚、提督。
一、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辛亥革命虽然在南方搞得如火如荼,可在东三省几乎没什么动静,武昌起义后赵尔巽继续以“保境安民”为名搞白色恐怖疯狂镇压,中华民国成立后被解除职务,所以东三省是最后降下黄龙旗的。
二、直隶总督张镇芳,他是袁世凯兄嫂的弟弟,所以是一直跟着袁世凯走的,对大清朝是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
三、两江总督张勋,此人是袁世凯的老部下,虽然也忠诚大清,以后还闹过复辟,但是袁世凯的命令他是不敢不听的,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清灭亡了。
四、闽浙总督松寿,满洲正白旗人,他是唯一为大清国殉死的总督,誓死不降,顽固抵抗失败后自杀身亡 。
五,湖广总督瑞澄,满洲正黄旗人,武昌起义发生时弃城而逃,先逃到上海,听说朝廷要治他的罪,连忙 又逃到日本。他的逃跑给大清的各级官员带了个“好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六、两广总督张鸣岐,武昌起义发生后他向瑞澄学习,也弃城逃跑了。
七,陕甘总督升允,蒙古镶黄旗人,武昌起义后带着兵马攻打西安,准备把溥仪接到西安来,只是没等他 成功,溥仪就退位了,他是个愚忠的顽固派,只是无力回天了。
八,四川总督赵尔丰,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他曾疯狂镇压“保路运动”的民众,人称赵屠夫。武 昌起义后,赵尔丰被公审处决。
九,云贵总督李经羲,安徽人,是李鸿章的侄子,此人比较开明,对革命党在云南的行为,他睁一只眼闭 一只眼,所以武昌起义后被礼送出境。
这九位总督在千疮百孔的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关头作为不同,结局也不尽相同,总之在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背景下也只能随波逐流了,正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言“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是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