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短浅;见闻不广。陋:见闻不广;寡:少。
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孤陋寡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作谦辞。
1.可别以为乡下人都是孤陋寡闻,谈到五穀杂粮,他们可见多识广得狠。
2.独自一个人学习而不与朋友一起探讨,往往孤陋寡闻,强调互相交流和互相促进。
3.如果你从没听说过它,也不必觉得自己孤陋寡闻。
4.也许多数人都已听说了这个故事,而自己是孤陋寡闻吧,昨天才看到这个故事。
5.像他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永远都以为自己的提议是最好的,真是野人献曝,可笑可叹!
6.有的歌星连国旗都不认识,孤陋寡闻的比比皆是,有什么可追的?
7.这方面我实在孤陋寡闻得狠,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8.从某种意义上看来,他们似乎是宇宙人,与我们这些孤陋寡闻。
9.山民们孤陋寡闻。除了土匪和贪官污吏偶尔骚扰,他们的生活单调平静。
10.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请问什么是“退军人症”?
【拼音】:gū lòu guǎ wén
【释义】: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唐代周兴嗣《千字文》:“孤陋寡闻,愚蒙等诮。
”出处是《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出自《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拓展资料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参考资料】
来自头条百科:https://www.baike.com/wiki/学记?search_id=3i9zls49kpryf4&prd=search_sug&view_id=3abnzrw3x48nb4
孤陋寡闻也可以说见,见识不广也可以说是自己称自己自谦。没有贬义的意思。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愿张扬自谦,自己孤陋寡闻。是为人之道。是中国东方美德的一种表现。也暗含着儒家思想在里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的钻研学习。才能挖掘出他的精神财富。
臃肿不堪;形容物体粗大笨重、过度肥胖或肥大,转动不灵本指简陋,简单的知识。寡:少。 闻:知识,见识。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或对世事了解的不多。
指学识浅薄,见闻狭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孤陋寡闻,汉语成语,读音为gūlòu guǎwén,意思是见闻很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或对世事了解的不多。出自《礼记·学记》。
成语辨析
近义词:才疏学浅、浅见寡识、浅尝辄止。
反义词:满腹经纶、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这类指人的三字俗语 的还有很多
1、(变色龙)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2、(笑面虎)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3、(地头蛇)强横无赖,称霸一方的人。
4、(铁公鸡)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5、(哈巴狗)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
6、(替罪羊)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
7、(井底蛙)孤陋寡闻、知识不广的人。
8、(孺子牛)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
9、(千里马)得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10、(纸老虎)比喻外强中干的人。
把孤陋寡闻、知识不广的人喻为: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比较贴切,这种孤陋寡闻之人可以说他们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知识馈乏、视野闭塞,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乐得自在,他们丝毫意识不到自己与他人的距离己是差之千里,对一些新生事物也是难以接受与认同,这就是孤陋寡闻之人典型的表现!
一毛不拔的人喻为(铁公鸡)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主心骨)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浑浑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糊涂虫)世故圆滑的人喻为(老油条)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三脚猫)见识少的人比喻为(井底蛙)贪官污吏——蛀虫难得的人才——千里马老实肯干的人——老黄牛受欺负又不知反抗的人——小绵羊甘心当奴才的人——哈巴狗贪吃的人——饕餮(1)变色龙——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2)笑面虎——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3)铁公鸡——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4)井底之蛙——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5)地头蛇——强横无赖,独霸一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