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一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失道寡助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
1.是吗,这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
2.照你们汉人的话,这或许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
3.老王心说真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连松井石根这个老王八蛋都帮我。
4.结果,他失道寡助,徒劳一场,没有得到天下的认可,旋即败亡。
5.孟子曾经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这样做,就是想把石振强推到失道寡助那一边。
6.全都是因为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的原则。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天理的必然结果。
8.怎么来滴,崔水,你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哼!知道失道寡助了吧?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错必改乃真君子也。
10.得道多助笼人心,失道寡助百祸侵。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充满忧患意识能使人生存,贪图安逸享乐导致人死亡。
意思是道德品质好,会得到朋友的帮助,道德败坏会一个朋友也没有,只能以靠自己,也没有人帮助,另一种意思对朋友要帮助,对敌人要反对。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释义: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扩展资料:
该句出自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合乎道义和正义的事情,就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帮助,违背道义和正义的事,就不会得到别人的支持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多做正义的事情,而不要去做那些违背民意,违背民心的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他参考不管什么时候,一个人多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自己,如果自私自利就会成孤家寡人。用句帝王话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道指人心,人和指团结,两者有联系,但不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