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字五行属性是“水”,适合生辰八字缺水的孩子起名使用;
不字笔画有4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不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 不
bù ㄅㄨˋ
◎ 副词。
◎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详细字义
◎ 不 bù
〈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变化
◎ 不 bù
〈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 不 bù
〈形〉
(1) 通“丕”(pī)。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①][bù]
[《廣韻》分勿切,入物,非。]
(1)无,没有。
(2)非,不是。
(3)不到,未。
(4)副词。表否定。
(5)副词。表禁止。勿,不要。
(6)副词。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7)副词。方言。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
(8)副词。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
(9)副词。“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名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10)副词。跟“便”“就”搭用,表示选择。
(11)副词。方言。不用;不要(限用于某些套语)。
(12)助词。无义。用以足句或加强语气。
(13)助词。无义。表示反问语气。
(14)通“丕”。大。
[②][fǒu]
[《廣韻》方久切,上有,非。]
同“否1”。
[③][fōu]
[《廣韻》甫鳩切,平尤,非。]
姓。汉有不疑。见《後汉书·皇甫规传》。
[④][fū]
[《集韻》風無切,平虞,非。]
花蒂。
[⑤][pǐ]
[《韻补》補美切,上紙]
通“否2”。
(1)邪僻。
(2)鄙,不敬重。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近代·毛泽东《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明朝·刘基《古戍(古戍连山火)》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唐朝·王维《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朝·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魏晋·阮籍《咏怀(壮士何慷慨)》
不知三江水,何事亦分流?。—— 明朝·陈子龙《三洲歌(相送巴陵口)》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唐朝·刘禹锡《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清朝·屈大均《壬戌清明作(朝作轻寒暮作阴)》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朝·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唐朝·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发音】yī bù niǔ zhòng
【解释】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细想了想,这事不但无法,而且有理;料是‘一不扭众’,只得点头依允。”
【发音】yī sī bù luàn
【解释】一点也不紊乱。形容布置或收拾得非常整齐
【发音】yī sī bù guà
【解释】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裸体。
【出处】《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发音】yī sī bù wěn
【解释】一点儿也不乱。形容极有条理。
【出处】老舍《神拳》第二幕:“我服了,万没想到你会这么细心,井井有条,一丝不紊。”
申不害(约前385—前337, 战国时京(今河南郑州)人), 又称申子本为郑之低级官吏,以法家之术说韩昭侯,被任为韩相主张法治,尤重谈“术”,认为君主应独揽大权,监督考核臣下,使其尽忠职守任相职十五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国治兵强,诸侯不敢侵韩著有《申子》一书,多散佚,今仅存《大体》一篇
吕不韦(?—前235, 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大商人,家累千金,后在赵都邯郸遇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原名异人),认为奇货可居,游说华阳夫人,立为太子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他被任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洛阳十万户秦王政即位,年幼他专断国政,被尊为相国,号称“仲父”门下有宾客三千人,家僮万人曾令宾客编书,名曰《吕氏春秋》,今尚存秦王政亲政后,他被免职,逐居封地河南不久迁蜀,惧诛自杀
任不齐(前545-前468, 子选, 春秋战国时楚国(今湖北)),任不齐:(前545-前468) 字子选,孔子七十七贤弟子之一,春秋战国时楚国(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于周灵王二十七年三月,殁于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乡,墓在济宁城北房葛铺。唐朝皇帝追封其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为当阳侯。
毛不易,中国内陆艺人,参演了《明日之子》等综艺节目,代表作品有《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