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字五行属性是“木”,适合生辰八字缺木的孩子起名使用;
藏字笔画有17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藏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藏字是常用字;
◎ 隐避起来: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隐藏。蕴藏。藏污纳垢。
◎ 收存起来:收藏。藏品。藏书。储藏。
详细字义
◎ 藏 cáng
〈动〉
(1) (形声,臧声。本义:把谷物保藏起来)
(2) 储积,收藏 [store]
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墨子·三辩》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矿藏;收藏(收集保藏)
(4) 隐匿 [hide]
藏,匿也。——《说文新附》
慢藏海盗。——《易·系辞上》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藏掩(遮盖,隐瞒);藏拙(因怕丢丑而不显露自己的技能和意见);藏娇(把娇娃藏起来。指娶妾别居);藏名(隐匿名声)
(6) 怀有 [nurse]。如:包藏;藏怒(怀藏怒火;怀恨于心)
[①][cáng]
[《廣韻》昨郎切,平唐,從。]
“匨2”的今字。亦作“1”。亦作“蔵1”。“臧2”的今字。
(1)隐藏;潜匿。
(2)收藏;储藏。
(3)怀,藏在心中。
(4)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②][zàng]
[《廣韻》徂浪切,去宕,從。]
(1)储存东西的地方。
(2)宝藏。
(3)内脏。后作“臟”。
(4)埋葬。
(5)墓穴;坟墓。
(6)佛教经典的总称。后也称道教经典。
(7)我国少数民族名。详“藏2族”。
(8)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③][zāng]
[《集韻》兹郎切,平唐,精。]
(1)草名。
(2)通“臧”。善。
(3)通“贜”。窝主。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唐朝·来鹄《云(千形万象竟还空)》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宋朝·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墉集欺猫鼠,林藏逐雀鹯。—— 徐威 《中秋咏怀借杜子美秋日述怀一百韵和寄柳州假鸣桑先生》
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 宋朝·袁去华《瑞鹤仙·郊原初过雨》
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 宋朝·吴文英《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
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宋朝·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 宋朝·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
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宋朝·蒋捷《虞美人·梳楼》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唐朝·沈佺期《寒食(普天皆灭焰)》
林深藏却云门寺,回首若耶溪。—— 元朝·张可久《人月圆·会稽怀古》
【发音】bīng cáng wǔ kù mǎ rù huà shān
【解释】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指天下太平。
【出处】北周 庚信《贺平邺都表》:“当今鹿台已散,离宫已遗,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发音】bāo cáng jiān xīn
【解释】犹言包藏祸心。
【出处】三国 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刘表自以为宗室外,~,乍前乍却,以观世事。”
【发音】bāo cáng huò xīn
【解释】包藏:暗藏;祸心:害人之心。表示心里藏着坏主意;怀着害人的意图。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发音】nì yǐng cáng xíng
【解释】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出处】元 高文秀《黑旋风》:“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莫藏( 用行, 浙江海盐),莫藏:浙江海盐人,字用行,号素轩,明代学者、书画家。其博涉经史,能诗,工书画。有《素轩稿》、《五音字书辨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