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字五行属性是“金”,适合生辰八字缺金的孩子起名使用;
孙字笔画有6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孙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孙字不是常用字;
◎ 儿子的儿子:孙子。孙女。
◎ 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孙。侄孙(侄儿的子女)。
◎ 孙子以后的各代:曾(zēng )孙(孙子的子女)。玄孙(曾孙的子女)。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孙(贵族的子孙后代)。
◎ 植物再生成孳生的:孙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
◎ 姓。
详细字义
◎ 孙
孫 sūn
〈名〉
(1) (会意。从子,从系,续也。金文,象用绳索捆绑小孩子,意为少年俘虏。本义:儿子的儿子)
(2) 同本义 [grandson or granddaughter]
孫,子之子曰孙。——《说文》
孙谓祖后者。——《礼记·杂记》注
子子孙孙引无极也。——《尔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祖孙;重孙(孙子的儿子);孙少爷(旧时尊称别人的孙子);孙囡(方言。孙女儿);孙儿;孙孙(孙儿,多用于爱称);孙妇(孙媳妇);孙曾(孙子和曾孙)
(4) 跟孙子同辈的同性或异性亲属 [a relative of grandchild’s generation]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红楼梦》
(5) 又如:外孙,侄孙;孙婿(儿子的女婿)
(6) 泛指后代子孙 [descendant]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孙息(子孙);孙子(子孙后代);孙男弟女(泛指晚辈)
(8) 脉络的细小分支 [small network]
顾闻孙络谿谷。——《素问·气穴论》。注:“小络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
(9) 再生或孳生的植物 [the second growth of plants]
孙竹之管。——《周礼·大司乐》。注:“孙枝根之未生者。”
(10) 又如:孙竹(竹根末端生出的新枝);孙枝(树木旁枝所生的新枝)
(11) 姓
[①][sūn]
[《廣韻》思渾切,平魂,心。]
“孙1”的繁体字。
(1)儿子的子女;儿子的儿子。
(2)与孙子同辈的同姓或异姓亲属。
(3)泛指后代子孙。
(4)植物再生或孳生的。
(5)指脉络的细小分支。
(6)姓。参阅《通志·氏族三》。
[②][xùn]
[《集韻》蘇困切,去,心。]
“孙2”的繁体字。通“遜1”。
(1)谦顺;恭顺。
(2)逃遁;流亡。
(3)退出、让出帝位或某职位。
(4)差,比不上。
[③][xún]
“孙3”的繁体字。
见“孫3子”、“孫3孟”。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朝·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唐朝·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宋朝·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唐朝·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明朝·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宋朝·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宋朝·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宋朝·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朝·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宋朝·梅尧臣《苏幕遮·草》
【发音】zǐ sūn hòu bèi
【解释】一个祖先的直到最远一代的后裔
【出处】邓小平《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要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这也包括他们的子孙后辈。”
【发音】xiào zǐ cí sūn
【解释】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发音】xiào zǐ xián sūn
【解释】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泛指有孝行的子孙。
【出处】元 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
【发音】xiào zǐ shùn sūn
【解释】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出处】西汉 刘向《说苑 辨物》:“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
缪荃孙( 炎之,又字筱珊, 江苏江阴人),近代藏书家,校勘家。号艺风。清光绪进士。初入淮安丽正书院,后入张之洞幕,助张编成《书目答问》,供书院学生阅读之用。后来初学文史者亦多参考此书目。时张之洞任四川学政,缪曾在其所办的书院掌教。以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江楚编译书局主任等职。曾主讲于南菁、泺源、钟山等书院。赴日考察学务,创办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1912年民国成立后,除写《清史稿列传》外,主要从事版本目录学及金石碑帖研究,收藏甚富,晚年寓沪,各家刊印丛书,均请其相助。对目录校勘学颇有贡献。著作甚多,主要有《续碑传集》、《南北朝名臣年表》、《近代文学大纲》、《艺风堂藏书记》、《艺风堂文集》、《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藕香零拾》、《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辽文存》等。还编有地方志、文集多种,辑刻巨编也甚多。
陈振孙(?—约1261, 伯玉, 宋湖州安吉人),曾名瑗,号直斋。宁宗、理宗时,历溧水、绍兴、鄞县教授,兴化军通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端平三年知台州,嘉熙元年改知嘉兴府。淳祐四年,除国子司业。后官至侍郎。藏书五万一千余卷,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直斋书录解题》。
张曜孙(1808—1863, 仲远, 清江苏阳湖人),号昇甫,晚号复生。张惠言侄。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至湖北道员。未仕前以家贫,即以医为业。为官能胜繁剧。有《谨言慎好之居诗集》、《产孕集》。
彭孙贻( 仲谋, 明末清初浙江海盐人),一字羿仁。明拔贡生。父以守土死于赣州,奔走求遗骸,布衣蔬食二十余年。后家居不出。诗词均工。乡人私谥孝介先生。有《茗斋集》、《茗斋诗馀》等。
杨豫孙(?—1567, 幼殷, 明松江府华亭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累官太仆寺少卿。因系首辅徐阶同乡,又相知交,朝士有求知于阶者,辐辏其门。豫孙谢之不得,乃力求出外,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政尚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