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
唐 杜佑《通典 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声东击西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1.它使用声东击西的战略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敌人。
2.他最后的论点是在声东击西,想让我们忘掉要点。
3.努尔哈赤用兵如神,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把明军杀败了。
4.然后说话不要说全,有意无意,暧昧一点,遮遮掩掩,声东击西,说一些那方面的事。
5.警方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将匪首制服。
6.采取声东击西战术,弄得敌人扑朔迷离,不知游击队到底在哪儿。
7.这是敌人声东击西的战略,可别上当,他们的主力可能正准备直捣我们的总部。
8.他们宣称那些人不过是"声东击西"。拿这个论点与人的讨价还价是很不高明的。
9.他们以声东击西的方法转移敌人的注意,成功地攻占了山头。
10.警方运用声东击西的战略,转移了匪徒的注意力,才能顺利将他们一网成擒。
声东击西的意思是表面声称要攻击东边,而实际却攻击西边。现指故意迷惑对方,使其产生错觉的一种策略和方法。成语出自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
例句:1.警察识破了他声东击西的小伎俩。
2.他最后的论点是在声东击西,想让我们忘掉要点。
3.我军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迷惑敌人。
意思: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来源:《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出自西汉周亚夫将军平七国之乱的故事。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汉书四十《周勃传》附)。此敌志不乱,
“声东击西”出自唐代杜佑编纂的《通典》:“声言击东,其实击西。”意指表面上摆出姿态或号称要打东边,实际却攻打西边,用假象迷惑对手诱敌入彀,使其在我主攻方向失之无备,从而出其不意地打击对手,战胜敌人。我国历代古兵书对此计论述颇多。《六韬·武韬·兵道》说:“欲其西,袭其东。”
《百战奇略》写道:“声东而击西,声此而击彼,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敌人所不守也。”
《淮南子·兵略训》指出:“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
声东击西是历代兵家惯用的战略战术,古代中国的韩信、曹操都曾成功运用这一谋略取得战役胜利。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这样的战例就数不胜数了。
列举一个解放军战史上声东击西的大手笔行动。
1949年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成功后,中央军委在部署东南、中南地区的作战时,余光同时也瞄向了素有天府之国的西南地区,并且把这一军事任务交给了由刘伯承、邓小平统率的第二野战军。
7月底8月初,第二野战军着手进行进军大西南的准备工作。参加解放大西南的解放军除了第二野战军的第3、5兵团外,还有第一野战军的第18兵团、第四野战军的42、47、50军,统一由刘邓指挥,总兵力超过60万人。对手国民党军正规军加上地方军总兵力约90万,依托秦岭、大巴山、米仓山、白马山、三峡这些山川险要阻挡解放军进攻。
为了避开国民党军正面,并且为了切断国民党军逃向西康、云南至国境线的退路,中央军委精心制定了声东击西、大迂回战略。
解放军第18兵团在秦岭一线佯动,暂不发动攻击,吸引国民党军主力。第3兵团主力于10月初从南京出发,乘火车沿着津浦路北上至徐州然后取道陇海铁路西进。第二野战军指挥部随3兵团行动,到达郑州后,刘伯承公开讲话照相,给国民党军造成一个解放军准备由秦岭入川的假象。当天半夜,军列突然转向南下至湖北孝感,部队趁夜色下车,向湖南常德、湖北沙市进军。
第五兵团则趁着第四野战军发动衡宝战役的机会从上饶出发,越过赣江和湘江进入贵州。
而此时的国民党军果然被解放军造成的各种假象所迷惑,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秦岭方向。等到第二野战军两个兵团以及四野3个军50万大军犹如两把利剑从湖北、贵州两个方向同时刺入国民党军大西南防线的侧面和背面。
川黔一带的国民党军数十万人突然遭到解放军打击,瞬间乱作一团,很快溃不成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解放军各部随即占领贵州全部、川东等地,歼灭国民党军30余万人,并且控制了长江中游一带从川中通往云南的大道,彻底切断了大西南几十万国民党军南撤国境线的道路。
此时早已经六神无主的国民党军政大员开始把秦岭一线的部队南撤至成都平原,企图向西昌溃逃。
解放军当然不会给他们这个逃生的机会。秦岭的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一撤,贺龙指挥下的第18兵团10万大军便兵分三路翻越秦岭,沿着古栈道随后追杀而来。控制川东的第二野战军各部则继续沿着长江向西全速前进,最终赶在国民党军西撤之前控制了川康大道,胡宗南所部30万大军便彻底被包围在成都平原,成了瓮中之鳖。
最后在解放军强大的政治、军事手段双重打击下,国民党军在大陆最后一个正规军集团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