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
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呆若木鸡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1.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他呆若木鸡,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2.小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
3.由于语言不同,好几次我都是跟在后,一副呆若木鸡的熊样。
4.你怎么交了个呆若木鸡的男友,反应还真迟钝!
5.大清早就吵架,撂下一句狠话就走了,只剩下呆若木鸡的我。
6.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
7.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8.屋内几人被这突来的意外吓得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9.这个人叫他做什么都慢半拍,呆若木鸡的样子,令人生气。
10.小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问他问题,他总是呆若木鸡。
鸡飞狗跳,人欢马叫!呆若木鸡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成语,呆若木鸡也许是这只鸡老了,肯定是得了老年痴呆症,麻木了,木鸡应当是木头雕刻的工艺品,现实司晨伏雄的大公鸡和产蛋孵小鸡的老母鸡才是真的,呆若木鸡,应当是指一个人吓傻了,无所失从,你认为呢?
「呆若木鸡」的寓言出自《达生》篇,《达生》说的是养神之道,讲了十一个寓言,这些寓言是可以相互解释的。
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
过了十天,周宣王就问,可以了吗。纪渻子就说,还不行,这鸡还骄昂恃才气。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可以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见到影像听到声音还是会有反应,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可以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还怒视而盛气。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说,可以了吗。纪渻子说,这回差不多了。别的鸡如何鸣叫,它都没反应,精神凝寂,看起来像个木鸡,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见了它就走开了。
这个「呆若木鸡」的境界,就是《达生》篇所讲的「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这「呆如木鸡」的境界,和《达生》篇中所言的醉酒的状态是差不多的。
一个人喝醉了,从车上掉下来,他完全没有反应,根本不知道。若是平常的人,从车上掉下来,那会产生许多惊惧的情绪,对疼痛做出很大的反应,可喝醉了酒的人句完全没反应。庄子认为这是因为喝醉了酒的人由于酒的作用而精神凝聚,不知道自己乘车,亦不知道自己从车上掉下来。外界的变动不会引起他的任何情绪的反应。庄子认为这就是人应达到的境界。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
斗鸡一开始气势很盛,对别的鸡鸣有反应,都说明它被外物所动了。我的气势,我的怒视,我的反应,都是由外物引起的,这是俗人的状态。庄子所要达到的是外物不入于心,任你怎么鸣叫,环境如何,动不了我的情绪,入不了我的心。这就是庄子所谓的「免为形者」,也就是「呆若木鸡」。
另一个与之相应的寓言,说得是「外重内拙」。你和别人去赌,赌注越重,你就越紧张,越紧张,精神就越昏昧。一块钱的赌注,你很轻松,无所谓,心思灵巧,一百万的赌注,你就很有压力,很紧张了,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而这种状态下,你就要输了。这就是「凡外重者内拙」。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你越重视外在的东西,你的内在的心灵就越笨拙。为什么?你的心被外物所动了,被外物所役使了。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就是「呆若木鸡」。一块钱的赌注,我是这样,一百万的赌注,我也是这样。这就像斗鸡那样,到后来别管别的鸡怎么叫,怎么挑衅,是什么环境,鸡都没什么反应,因为它已经不为外物所动了,它「呆若木鸡」了。
呆若木鸡意思是:形容恐惧或惊异而发愣发呆的样子。
所以这个生肖是:牛(牛在耕田的时候,走四五步就呆在原位不动,非要农夫高高的举起手上的鞭子抽他)。
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 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 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 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