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发动;制:控制、制服。指先让对方动手;抓住其弱点之后;再一举反击以战胜对方。指后发动制服人的措施。
荀况《荀子 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后发制人连动式;作谓语;用于军事等方面。
1.坚持以静制动,后发制人,"避其锋锐,击其惰归";"深沟高垒,立于不败之地"。
2.中国实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
3.鉴于近年来气候变化无常,秋行夏令,专家提醒,要在不失时机地利用降雨蓄水防旱的同时,务必警惕汛情后发制人出现前旱后涝。
4.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5.这里浮现出来了一个重要的阅读问题,就是用先入为主的方式去阅读文学作品是错误的,伟大的阅读应该是后发制人,那就是怀着一颗空白之心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里内心迅速地丰富饱满起来。
6.俗话说:先声夺人;俗话又说:后发制人!做事说话抢先一步,可能会占得先机,但却往往露出破绽,给对手可乘之机。故遇事不妨冷静下来,静观其变,以后发制人!
7.虽然,中国在发展时期很需要时间,养精蓄锐,后发制人,暂时拖住隔置争议、对中国是有利的,没有错是事实。
8.因此,中资银行必须抓紧时间和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后发制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发展。
9.国际政治学者指出,美国国内有人批评奥巴马的外交政策软弱,奥巴马打苍蝇其实是在隐喻他棉里藏针、后发制人的政策思想。
10.奥古拉仗着强悍防御,一向喜欢等别人打累了他才后发制人,可这次大意之下,整个身体几乎要被压碎。
这个呢也可以叫静观其变,随机应变!这样就好理解咯!
朋友,“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处于主动的地位。
“先发制人”是指处于主动、进攻的态势和地位;“后发制人”则指处于被动、防御并可机动实施还击的态势和地位。后发制人就是你足够强大,不在乎她的小伎俩以静制动。补一刀是在背后动手动手。
伤害不同,主备动不同?
气凌三军是三国志战略版中的被动反击类战法,在S2开启后即可于事件汜水关之战中兑换获得。被动反击类战法,武将为副将时反击伤害更高;因为气凌三军是个反击战法,因此由能造成嘲讽效果、能帮队友承担普攻伤害、受到普攻有额外效果的武将使用能最大化改战法效果。
而后发制人却是主动反击类战法,而且伤害不大。
气凌三军比后发制人要好一些。
平时伤害稳定,但没爆发。
适合文武双全的武将用,2赛季的赵云可以用它打藤甲兵,打藤甲兵时伤害不错。
气凌三军:
是后发制人的加强版。
适合特定武将的战法,输出稳定。
虎踞鹰扬:马超、太史慈、孙尚香都可以用,但需要3个武将,平民一般换不起。
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战略的利弊是,如果先发制人,就是一开始就向对手发动致命打击,如闪电战,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一下将对手打蒙,使其无法应对,短期内就会将其致于死地,这种方法对毫无戒备对手很有效。
后发制人的战略是,在没有完全掌握敌情和其行动目的情况下,暂时按兵不动,待弄清情况后,再采取相应行动制服对手。这就是后发制人。后发制人运用得当,亦可战胜敌人。
后发制人是紫将皇甫嵩的专属技能,这个技能还是相当不错的,用的好的话,杀伤力很强
这两个说法不是一个意思,后发制人是说这个人,在事情发生后没有去先攻击对方,等对方攻击自己后的奋力反抗也挫败对方,使对方受到控制。
刚烈是硬和爆的意思,屈是委屈,冤屈。刚烈不屈是指这人的性格倔强,宁折不弯,无论怎样绝不低头,绝不委屈求全。
抗金名将岳飞,后发制人以静制动,威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