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或打乱祖宗常法。
《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论》:“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变古乱常作谓语、定语;指改变原有的准则。
语留人是我,留语甚是妥。
人留语亦留,答题从不躲。
我认为,要正确的理解这句话,先要放到语境之中,然后再跳出了,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句话,因为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比较特殊的,如果直接理解恐有偏见。
变古乱常,不死则亡。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简单的翻译一下:
晁错做太子家令时,多次进言不被采用,后掌权,做过多次变革。诸侯发动叛乱,不急于救国,想报私仇,反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搅乱常理,必死无疑”说的也许就是晁错这种人吧!
这句话与晁错有关,算是对他的一个评价。
晁错是西汉政治家,做过太子舍人,算不上太子的老师,差不多就是太子的秘书吧。他善于论辩,多次上书谏言,虽然都被驳回,无一采用,但是很被太子赏识,太子甚是赞同他的言论及想法,这也是后来他之所以掌握大权的重要原因,太子很是信赖他,这也是他后来有些自负的原因所在。
后来太子即为,也就是汉景帝刘启,也是为颇受争议的皇帝,虽有文景之治,可都觉得他是沾了老爹的光,许多人都认为他不是什么明君。晁错做到了御史大夫,算是副丞相吧,二把手。
这是理解“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这句话的重点。我尽量讲的通俗易懂。
景帝腰斩晁错,也算是无奈之举,事后也追悔莫及,我认为这也算是当朝的一大损失。
1.锋芒毕露,皇帝宠幸晁错胜过所有大臣,对其百般信赖,法令多由他改定,并且与丞相结仇,树敌过多。
2.机智过人,雷厉风行,一般人斗不过他。搞死了前丞相,新丞相也不是他的对手。
3.削藩,损害了诸侯利益,这是其被腰斩的最重要原因。
4.藩王为保自身利益,值得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理由造反,景帝腰斩晁错平乱。
简单的说就是这几点,如果您想深入了解,完全可以看看《史记·晁错列传》原文,写的很清楚,并且不是很难,完全可以看懂,篇幅过长我就不引文了,网上一搜就有,我也是又读了一遍之后,才做回答的。我强烈建议您看一下,看完您就明白“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这句话了。
看完前文您便可知,“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就是对晁错死因的概括,只用了8个字,可我却用了那么多文字来解释。
晁错凭借皇帝的宠幸,大刀阔斧的改制,谁也不敢反对,包括削藩在内,晁错绝无造反之心,全心全意的为皇帝巩固政权,怎奈他过于高估了自身及皇帝的实力,而低估了他人,最终被腰斩。
戊戌变法可能也适用这句话,可是商鞅变法呢?变法总会流血的,这句话没错,变古乱常不是不行,没有变革怎么能发展到现在?可这是件难事,要从长计议,不可像晁错一样鲁莽行事,要纵观全局才可以,康熙削藩不就是如此吗?
放我们自己身上也是一样,变法可能离我们太远,可当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多方考虑,尤其是触碰到他人利益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