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发愤忘食偏正式;作补语、定语;形容十分勤奋。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要成为一个学者,就必须发愤忘食,焚膏继晷,埋首读书研究,才会有所成就。
3.乐道精神在孔子的求道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古人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之说。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7.下学上达,好古敏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8.他这样发愤忘食,固然令人钦佩,但也要注意弛张有度,不要累坏了身体。
9.但即便如此刘国建他改变的格局的时候也非常艰难,他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暇不暖席、夜以继日、孳孳不倦、继晷焚膏、废寝忘餐、发愤忘食的为龙川工作。
10.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感谢邀请!
孔子是圣人,有些说法和做法非常人所能为所能承受。
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高斯都是“发愤忘食”之高人,有诸多如“煮手表当鸡蛋”、“把马车挡板当黑板演算”的奇闻轶事,你能说他们是普通人吗?
王羲之,少小痴迷书法,饥饿时常食墨充饥,家人笑他,他说墨香好吃。一个“墨香”成就他“书圣”的万世美名。
鲁迅,少时喜读书,案头置红辣椒一串,夜读困倦来袭,便扯下一颗咀嚼,辣的脑门冒汗,困意全无。一味“奇辣”成就他“新文化运动旗手”的传奇人生。
至于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匡衡的“凿壁偷光”,李蜜的“牛角挂书”,皆是非常人做了非常事。
这是有自律且不想过平凡生活的成年人,所能经受的“炼狱”。
至于中学生,尤其是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神兽”,你想让她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网游”还可以,“发愤”堪比登天。
明知不好改变,还要努力去改变,这是教育的职责。而提高学习的专注力更是重中之重。
不妨试试:
提高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注重方法,方法选对事半功倍。
榜样引领,切记身教重于言教。
亲近圣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翻译是: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论语》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个成语写出了孔子学习或工作的努力。在现代意为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常与“乐以忘忧”连用,形容十分勤奋。翻译:先秦·孔子《论语·述而》: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简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这句话的意思是: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