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地位。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只因功名利禄得不到保障,所以他们便想到要和流寇苟合,铤而走险。”
功名利禄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名利地位。
1.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背着一个背篓,一路走,一路捡拾那些功名利禄装进背篓,得到的越多,我们的负担也越重,直至举步维艰。我们一路走来,在孤独中寻找着美,寻求着希望。
2.年过四十而不惑,个人修养已到了宠辱不惊的地步,我把功名利禄都看得很平淡了。
3.有的人,因为功名利禄而忽略了快乐。
4.人生在世,事事都乃过眼云烟。一直往前走,别往后看。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背着一个背篓,一路走,一路捡拾那些功名利禄装进背篓,得到的越多,我们的负担也越重,直至举步维艰。我们一路走来,在孤独中寻找着美,寻求着希望。
5.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送给他一句格言:淡泊明志。
6.相濡以沫的晚年,从绚丽走向平淡。从赤条条地来,走向赤条条地去,一切的功名利禄,都成了过眼云烟,只有真情,陪伴你走向生命的尽头;真情,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极致。
7.不为功名利禄所求,愿做职工群众公仆;不为得失荣辱所累,甘当企业腾飞人梯。
8.脑清,廉洁勤政不忘;心静,功名利禄不争;手净,不义之财不取;嘴严,公务宴请不到。
9.功名利禄不要抢在别人前面,勤政廉洁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10.他既不花天酒地,也不贪求功名利禄,肯定是个有为的青年。
释义:
三千年的史书读下来,里面记载的都是些功名利禄之事;在人世间走上九万里去体会人生百态,才明白饮酒作诗,纵情田园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乐人生。
这句话出自南怀瑾“人生最高境界”,前文为: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前文释义:
怀揣佛家的善良之心,拥有道家的自由之魂,以儒家的礼待人,用包容的心看待世间万物;有一技之长在手,生存能力傍身,深思熟虑的头脑,就可以用从容的走过人生。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意思就是功劳名声利益厚禄随着缘分来到。
在外漂泊几十年,功名利禄若等闲。三十多年如场梦,至今活在现实前。花开花谢一年年,人生苦短几万天。争的一时对与错,何苦去钻牛角尖。名声越响不自在,钱财越多心胆寒。只要身体能康健,快快乐乐活百年。
形容一个人不会为了功名利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我以为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酒色财气是人生享乐的要素,功名利禄也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是都不是永恒的,不是亘古不衰的,就比如镜中花,水中月,终成过眼云烟,我们要追求永恒的精神,要追求一种生而有意义的境界。什么是你的?只有精神和境界能传承下去!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