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刀下留人是什么意思

刀下留人是什么意思

刀下留人
  • 刀下留人的读音dāo xià liú rén
  • 刀下留人的繁体刀下畱人
  • 刀下留人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刀下留人的结构偏正式成语
  • 刀下留人的年代古代成语
刀下留人的解释

为了营救即将被斩首的人而向主持或执行斩首的人发出的留人一命的紧急呼吁。

刀下留人的出处

元 李文蔚《燕青捕鱼》:“刀下留人!哥哥息怒。”

刀下留人的用法

刀下留人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用刀下留人造句

1.一进栊门,就高声喊道:"刀下留人!"但是迟了,陈锦江的脑壳被劈成两片,横倒在院坝里。

2.他拿着赦免令,赶到刑场,大叫刀下留人

3.他快马冲至监斩台,大叫:“刀下留人!”。

4.打动了川人李警官,刀下留人,黄泉路上又添一名冤魂了。

5.先锋官,刀下留人,我说,我什么都说。

6.大家的心情就像是在刑场上的犯人突然间听到刀下留人的旨意一样,突然间生出了生存的希望。

7.大胆,你是什么人,敢在法场乱叫刀下留人!这可是大罪,你不要命了?

8.李捕头刀下留人,这是个误会、误会。

9.他是告诉小叶女和五女,今夜三更,他来打开寨门,请小叶女对山田次郎刀下留人

10.伴随着天籁一般的琴音,一白衣仙女翩翩出现,其玉容明丽,浅笑嫣然,口中道:“这位公子,还请刀下留人!”。

古代行刑时经常有刀下留人吗?皇帝们做出刀下留人的决定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或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午时三刻已到斩立决,就在刀起头落这关键时刻,人群中窜出一个人拿着圣旨高喊“刀下留人”。那么像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吗?答案肯定不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机滤很小。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种可能 。

第一,囚犯是被冤枉的。皇帝做出“刀下留人”的决定,说明这件事情非同小可,而囚犯肯定也是身居要职的官员,不然皇帝肯定不会那么重视,像一个平民百姓、七品芝麻官被冤杀 皇帝会在乎这个吗。

第二,囚犯德高望重,声名远扬。像这样的一般都是经历几位皇帝的朝廷老臣或者一些文学大家,他们可能因为言论上而冒犯皇帝,被砍头。而此时的朝廷上下以及老百姓都对此时议论纷纷,表达着对皇帝的不满,而此时皇帝可能会下旨“刀下留人”。

第三,征战沙场的大将军。为什么说征战沙场的大将军也会在这里面呢?其实很简单,可能是边疆有外敌入侵或者国内有叛乱现象 这时候就需要统领军队的将领。而这个时候皇帝也会下旨“刀下留人”。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下旨“刀下留人”,行刑的刽子手真的会停止行刑吗?其实这种情况,不同的历史朝代处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小伙伴还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皇帝会下令刀下留人呢?有哪些人因为皇帝的“刀下留人”而获救的案例?欢迎评论区留言。

历史上真的会出现刑场上喊“刀下留人”的情况吗?

古装戏中,经常看见的一幕,就是某某主角在刑场上,刽子手已经举刀了,刀马上落下来了,突然有个人大喊“刀下留人”,然后开始老套的剧情,皇上下旨了,这个人得以赦免,就保住了一条命。

这不过是电视剧为了吸引眼球的一种手段罢了,在我看,就是一个俗套。我不得不说,这些导演一点新意没有,做出来的剧情丝毫不走心,只会生搬硬套。每次当主角被送上断头台的那一刻,都知道马上就要赦免了。而这种剧情几乎每一个古装戏都有,导演几乎没什么新意,甚至误导观众对历史的了解。

历史上真的会发生这种情况么?

这种情况概率很小很小,正常行刑的时候,由监斩官发号施令,刽子手行刑。当令牌落地,立即执行,手起刀落。刽子手直接听命于监斩官,没有监斩官允许,不得私自停止。而当刽子手挥刀那一刻,一连串动作下来,就没有停止的余地了,想象一下那个刀有多重,刽子手就算突然停下来,脖子也就只剩下一半了。

而古代确实也发生过这种刀下留人的事情,多数原因还是皇帝没真心想杀人,此手段也无非就是震慑。古代皇权高于王法,皇帝可以处决一个不听话的大臣。当他下令处死,又下令赦免的时候,人往往过于惊吓改变性格,从此言听计从,也绝非觉得皇上皇恩浩荡。

刀下留人,无非就是皇上向大臣展示权威的手段,震慑所有人。而电视剧中的各种刀下留人,纯属扯淡。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

一句“刀下留人”,一条鲜活生命,一番英雄伟业,一段传奇佳话。

管仲/鲍叔牙

管仲的情况有点儿特殊。这句“刀下留人”,不是在自己阵营里,而是在对手那里喊的。

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继位“齐桓公”,争位失败的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为绝后患,齐桓公遣书鲁国必须杀公子纠,交出管仲。

鲁大夫施伯要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以免齐国起用管仲。是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才把管仲从刀口下救回至齐国。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一系列内政、外交的改革后,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首个霸主。

韩信

这句“刀下留人”是韩信自己喊出来的。

韩信脱离项羽,在刘邦手下起初做了管理仓库的小官儿。

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向滕公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 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和萧何先后向刘邦进言。

韩信登台拜帅,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类似的小说里寄居袁绍帐下的刘备、叛羌手里的贾诩都是,但我的感觉似乎没有韩信的事迹传奇。

郭子仪、李白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唐才子传.李白传》

据说,李白参阅并州军防时,遇到了正要被军法处置的郭子仪,曾救下郭子仪,对众人说:“此壮士目光如火照人,不十年当拥节旌”。二十多年后,李白到永王李璘那里做幕僚。永王发动兵变,谋反罪名牵扯到李白,已经做到安西军副元帅的郭子仪,抛开身家性命不要,以辞官为由,极力保奏,才得以挽救了诗仙李白的性命。

虽然未正式载入唐史,但李白和郭子仪之间依然是一段互相成就的佳话。可与之媲美的应该算是关羽和张辽。先是,关羽在白门楼救下张辽,然后是张辽与关羽屯土山约三誓。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张辽传》

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在刀下救出过陈伯钧、许世友,他们后来也都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上将。

就现代社会而言,我们还是要更加尊重法律、尊重生命、通过少杀、慎杀,预防和减少冤假错案,同时也要给人以改过的机会。

刀下留人换个说法?

刀下留人可以说手下留情

为什么电视里都是刀拿起的那一刻有人喊“刀下留人”?

古装剧刽子手的确不好当,你说人都捆好了跪在刑场,好不容易墨迹到午时三刻,你这提刀,收跨,准备一气呵成来个痛苦的时候,总有个传圣旨公公或者骑马的大侠从八百米开外大喊一句:“刀下留人”!

多精壮的汉子都能憋出内伤来……

你说这些人就不能早点来么?每次都卡着点儿,不但看的观众心惊胆战,行刑的也费腰好不好,一把刀也好十好几斤呢,容易嘛。


真正的古时候行刑可没有人喊刀下留人能活下来的,据说是因为在古时候,砍头也是需要严格执行律法标准,一审二查,再审再复查,把所有问题都弄清楚,哪怕要杀人之前还要最后请示一把,为的,就是怕杀错人。

但历史上也有很多刑场下救下来的英雄好汉,但大部分都是提前通过皇帝赦令或者颁布口谕,很少有因为临到刀起了,有老百姓在边上喊“刀下留人”刽子手就不动手的。

该杀不杀,人留下来,追查责任是刽子手的,但如果听错了或者装听不见,一刀下去,杀错了也是上边的错,如果你是刽子手,你留还是不留?


电视剧这么演,就是为了烘托气氛。

类似这样的剧情一般都是反派奸计得逞,明明可以一刀弄死主角,却非得和主角磨磨唧唧的说半天话,然后终于要动手的时候,“恰好”被刚刚赶到的援军反杀。

主角被冤枉,马上要行刑,非要在刑场磨磨唧唧半天,到点了也得留着个十几分钟去铺垫情绪,而主角的帮手永远是掐着点来,看到刽子手刀举起来就是行动的信号,立马蹦出来喊:“刀下留人”。

影视作品用这种夸大的表现形式来调动观众情绪,无限放大观众的紧张感和期待,其实观众也知道最后肯定杀不了,但编剧这么弄就是为了满足观众那种揪心的感觉。

主角毕竟是主角,反正结果肯定是主角赢了,既然结果不便,那就夸大一下,援军来晚点又不影响,反倒是来早了会显得索然无味。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些梗在现实看了有点侮辱在智商,不过既然是电视剧,那又何妨呢?

男女上床必定怀孕,干完这票就金盆洗手必定出事,咳嗽拿手帕擦必定有血,跳下悬崖必定不死还有奇遇,砍头举刀必定有刀下留人。

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好看,就对了。

斩首时,圣旨到,刀下留人,过来发现人头落地了,怎么办?

人头落地了!圣旨到,刀下留人也没有用了!

古代处决犯人,基本上是不存在刀下留人的,对于古代斩首的犯人,由当地官员,审理完成后,把案件的材料,层层上报,最后转到刑部,由刑部主审官,下达对犯人斩首的指令,古代判决犯人斩首,也是比较谨慎的。

古代斩首犯人,是春秋二季节,处决犯人,这就是给案件的主审官,留下足够看案卷的时间,看看案件是否有啥漏洞,如果没有疑点,犯死罪的犯人,就只能等着处决的日子。

至于说下圣旨,刀下留人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一般案件,皇帝是不会亲自过问的,由皇帝出面主审的案件,那也是惊天大案,这样案件的主角,由皇帝亲自下旨审判,皇帝一定是在考虑成熟了,才会下旨处决犯人。

古代皇帝圣旨一下,基本上就没更改的可能,所以刀下留人是不存在的,一般的案件,皇帝不过问,就更不可能,有被处决的犯人,等到刀下留人的圣旨。

古代皇帝下旨斩杀犯人的时候,会点燃红蜡烛,摆上香案,在处决犯人的圣旨上打上红勾,但这人命关天,古代皇帝要下旨斩杀犯人的时候,也有个特别的规矩。

就是皇帝在勾选,处决犯人的红勾之前,为了怕皇帝冲动,没考虑仔细,就冲动下旨杀人的情况,那些当朝的大臣,都会下跪,例行公事的恳请皇帝三思而行。

这就是按照惯例,给皇帝提个醒,不要冲动,这些程序都走完了,皇帝要是还依然要处决犯人,那就是无可挽回了。

所以古代刑场,要被斩首的犯人,是等不来刀下留人的圣旨的,皇帝主审的案件,一旦判决了,皇帝是不会推翻自己之前的判决。

如果出现刀下留人的圣旨,但犯人已经人头落地了,这种情况就是神仙也没办法,因为一切都晚了,人死不能复生,犯人被斩首了,就不归皇帝管了。

手下留情和刀下留人是近义词吗?

你好,手下留情,如:我本来给你一巴掌的,但是看在昔日或其他人其他事的情分,忍住了。这就是手下留情。 刀下留人,就是我本来要将你砍了,但因为某些事情而没有砍。 其实两者情节都别不多,都是同义词。只不过,刀下留人显得更夸张些。

中西方有哪些「刀下留人」失败的例子,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法赫尔(Fakhr al-Din Ali)是罗姆苏丹国后期的大维齐尔,作为罗姆苏丹国最有权势的人,极度残暴,无时无刻不在搜刮民脂民膏,他的主子,伊尔汗都看不下去了,让他善待百姓,宁可不要他上贡。

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在小亚西部的阿菲永卡拉希萨尔( Afyonkarahisar)建立了一个短命小国,临近屈塔西亚地区,1339年,统治者去世了,为了避免诸子争位,导致国家败亡,第三王妃艾谢准备处死除了王子以外的所有的儿子和男性亲族(包括她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而王子阿里从边境赶回首都继承大统时,死于强盗之手,王妃得知消息后立刻下令“刀下留人”,然后为时已晚,最后一个王子也被该国的奴隶禁卫军杀死,他的财富和妻妾也被禁卫军瓜分。

由于没有了合法继承人,该国大乱,1341年,它被格尔米扬吞并。

刀下留人可以取哪些名字
刀下留人的反义词
  • 【发音】zhǎn jìn shā jué
  • 【解释】斩:砍断;尽、绝:完。全部杀掉;一个也不留。比喻做事不留余地。
  • 【出处】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四折:“将秦国二将活挟将来了,将众兵斩尽杀绝也。”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