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北魏《元英墓志》:“出将入相,朝望攸居。”
出将入相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文武双全,官居高位。
1.箕某乃斗屑之才,忝为学官,犹为不称,安敢奢望出将入相,承负燮理阴阳之重任乎?
2.若机缘巧合,可为雄主,若辅佐明主,则可出将入相。
3.大凡能够与战宠合二为一的强者不仅出将入相指日可待,甚至已经可以开宗立派。
4.昭陵陪葬者多为出将入相的人物,他们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他们的丰功伟绩也被人们所传颂。
5.师门之中,若有青年才俊者,辄交互称誉,连章引举,荐于朝堂,怀黄佩紫,立身扬名,出将入相,担扛大任,堪称宗庙栋梁,国家柱石。
6.权谋之术,帝王之术,一字记之曰心,人本是万物之灵,其心最是难测,而擅于把握人心之人,则可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统社稷。
7.视察回来后,严庄和高尚一夜没睡,为安禄山制订出将入相的十年规划,为他设计了十年进入宰相的路径。
8.说的是啊,你选的是教练又不是选圣人,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将入相方正贤良来衡量人家干吗?说是多曼好啊。
9.战国诸子中,既在思想学识上堪称“博物君子”,又能“出将入相”、创下不朽功勋者,商鞅可谓首当其选。
10.卫公带着红拂女私奔,旁边跟着虬髯,演出了一段风尘三侠的佳话,投奔李家之后,平江南灭突厥,出将入相。
李白好酒,更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但李白的理想,他的人生目标不是做一个专职的诗人。李白青少年时,大唐帝国正处在鼎盛时期。当时的社会潮流是建立功名,那也是文化人的主旋律。对从小就豪情万丈的李白来说,他的终极理想就是“出将入相”,而不是写诗。可以这样说,写诗对李白来说似乎只是他的副业和业余爱好,他满脑子都是建功立业,去安社稷,济苍生。
公元742年秋,在出家的唐玄亲之妹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推荐下,唐玄宗接连下诏召请李白进京。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走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唐京城长安。
李白想像自己与唐玄宗的关系,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然而,唐玄宗不是刘备,他也不是诸葛亮。唐玄宗似乎永远不会给共商国事的机会,而面对权臣的诬陷、排挤,他也毫无还手之力。就这样,上岗还不到两年,他便被唐玄宗辞退了。
在社会上流浪了十余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了,年近花甲的李白英雄梦又苏醒了。正好永王李璘以抗敌平叛为号召,但却暗怀与哥哥唐肃宗争夺帝位的野心,他邀请李白参加幕府。出于一片爱国平叛的热情,李白参加了他的军队,他以为这才是他的出头之日,一如战国时代的名将乐毅登上燕照王的黄金台。李白挥笔写下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但眨眼之间,唐肃宗以叛乱罪剿灭了李璘,李白也因参与“谋反”被定为死罪,虽经众人求情,李白被改判流放夜郎,但最终病亡安徽当涂采石矶。
在当时,有一点政治意识的人,都能看出李璘的心思,但李白看不到。他就像一个学龄前儿童,不谙世事,大脑中有一片区域永远不成熟。他一心想搞政治,却终生在政治上弱智。
李白终其一生,在政治上“一事无成”,临终时,他一定认为自己的人生很失败,但这却是唐诗的胜利。中国向来不缺蹩脚的宰相,但缺少伟大的诗人。没有李白,唐诗将失去一半的光彩。
春秋战国的伍子胥、吴起、乐毅 汉朝的刘勃、姜维、司马仲达 晋朝的谢玄 唐朝李靖、长孙无忌、郭子仪 明朝常遇春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