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京都;外;外省。形容京官权大,外官权小
《宋史·高宗纪》:“以内重外轻,命省台、寺监及监司、守令居职及二年者,许更迭出入除擢。”
作宾语、定语;指政局等
宋朝的官吏制度,可以归纳为一个词:内重外轻。内重,是皇权加重;外轻,则是兵权减轻。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
宋朝并非废除丞相,但是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也就设置了“二府制”。所谓二府制,则是中书、枢密院。中书就是宰相办公的地方,而枢密院则是最高军事机构。
这样设立的目的,则是为了分化宰相的权利。中书掌政权,枢密院掌军权。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边境防务,还监管禁军。
在中书、枢密院之外,还有三司,三司主管财政。宰相、枢密使、三司,三者的权力几乎相同。这和我们以往所知,宰相权力凌驾于百官不同。而且此时宋朝的官称、实职是分开的,多数都是虚职。
这种制度从宋太祖开始使用,其目的就是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自宋朝建立之初,不少前朝官员被留用,但是多数官员都是领着俸禄不干事。这并非是他们自己不做事,而是朝廷不让他们做事。
官职,官、职互不相干。有官,不代表有职;有职,才有权利。此时左右仆射,六部尚书等,仅仅是官阶的名称,并不代表相应的职务,这与宋朝之前有极大的不同。
官职分离,导致朝廷中出现了大量官员无所事事。而宋朝的官员薪水又是最高的,不单单能够领到薪水,还能有各种福利。搬家有乔迁费、冬天有煤炭费,加之朝中多数官员都是闲职,这对财政就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若说官员有这么多闲职,那还能理解。但是宋朝的兵制也十分复杂,分为禁军、厢军,还有乡兵、蕃兵,这么多名称,其中真正做事的只有禁军。
禁军是宋朝战斗力最强的兵种,直接受皇上统辖。但是其他兵种也是朝廷豢养,这也是一大笔支出。
可不管是何种支出,最终的效果始终是拿钱不办事。这对于宋朝来说,不单单需要支出大量金钱,还要维持其中的稳定。
这对于一个王朝来说,这几乎是一件足以动摇国本的大事。但是自宋太祖开始,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得到改进,甚至于愈演愈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宋朝对于武官不信任,对于文臣太防范。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宋朝皇室对于皇位之看重,以助于诸多皇帝始终忌惮文武大臣。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即是赵构。
靖康之变后,原本没有机会染指皇位的赵构,意外登上皇位。这对于赵构来说,这是一场意外的“窃取”。加之他本来就是被金人赶到了南方,所以他并无任何斗志。
在刚刚到顺天府时,赵构还支持主战派,之后就一退再退,任用秦桧等一大批主和派。而对于岳飞这样的主战派,尽管他们一心为国,最终下场往往不好。尤其是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死刑。
这原因为何?说到底还是宋朝对武将太过于防患。经历五代十国,自乱世中走出来,赵家人明白要想保持安稳,那就得限制武将的权利。
所以在宋朝的武将,三天两头搬家,时时刻刻被管制。本该“功名马上取”,现如今却成了“惟有读书高”。这样的转变,使得朝中文人扎堆,能用的武将少之又少。
若是让你来说一说宋朝武将,恐怕多数人都只知道岳飞、韩世忠等,断然想不起更多。这并非因为这几人名气高,只因为宋朝武将本就稀少。
皇权专制,已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当然这种制度也并非没有不好,在宋朝三百年的历史里,没有内部叛乱,皇权始终受到了统辖。
但对于一个经济如此发达的王朝来说,一味地故步自封,将会引来群狼噬虎。结局也是这样,西夏、金、蒙古等,对宋朝均虎视眈眈。在最开始,还能用钱免灾,随着周围逐渐发展,野心渐大,等待宋朝的自然是无休止的战争。
打不赢,就只能求和。甚至求和都不起作用,因为别人有覆灭你的能力,自然不会留手段。一味苟和,最终就只有灭亡一途。可是庞大的官僚体系,能预见这个结果的始终只有少数,多数都只想彼此安好。
在宋朝官吏制度下,封建专制逐渐进入顶峰。而到了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而清朝,封建集权攀升至最高峰。这种制度下,受苦的始终只有百姓。
结语
好的官吏制度,对于朝廷来说,有莫大的好处。而类似于宋朝这样的官吏制度,却让整个宋朝一直陷于被动,倒也唏嘘。
所谓“内”,指的是中央政府及中央集权,“外”则是地方政府或地方分权。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就被称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外重内轻可能引发割据分裂的局面,促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有导致亡国的危险,这是宋、明两代的结果。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朝政府不得不把权力再次下移,唐后期又从治世转入乱世,部分藩镇拥兵自立,形成割据,其他藩镇的分权则可上比汉末的州牧。唐朝灭亡后,全面分裂的局面再度出现,从唐中期到宋朝重新统一,混乱形势贯穿了两个世纪。
宋朝统治者意识到轻重相维的局面固然不错,却是不牢靠的,要想防止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走内重外轻的道路,这就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于是,宋朝不但尽收地方之权于中央,而且集中央之权于皇帝个人手中,以中央官员分掌地方大权,实际上再无真正的地方分权可言。
自宋朝以后,中国古代历史上基本不再出现因地方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但内重外轻之弊历久而愈显,宋以后王朝的覆亡多由外力造成。
您好,是说清末时期,此时满族人的权力很小,很多军队集结在汉人的手上,比如曾国藩,左宗棠,袁世凯这些汉人手上。内轻外重的意思是说,北京这些人他们的权力很小了,外省掌握军队的人不太愿意听从北京的吩咐。就是说离心力已经很强了,身为领导人已经无法号令其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