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清·许奉恩《里乘》第六卷:“公正廉明,爱才如命。”
公正廉明作谓语、定语;用于统治者。
关于包拯的故事很多,这个宋代的名臣,自明清时就有不少反映其故事的杂剧、戏曲,现代更是多受影视剧的影响。
流传的久了,就有一些脱离史实的杜撰成分了。
民间传说包拯出生在贫苦人家,自幼父母双亡,由嫂子抚养长大。
这就是一个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戏说。真实情况是,包拯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包令仪曾做过惠安知县、掌管山泽苑囿之事的虞部员外郎、陪都南京留守等职。包令仪对包拯的管教十分严格,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包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儒家思想和清正家风的影响,为他后来清廉的为官之风打下了基础。
包拯像,左上文为:天性峭严,断事电扫;关节不到,阎罗包老。
包拯在父母相继过世之后,离开家乡,前往京城候补官缺。他住在小客栈里,守灯夜读,并于此留下了他平生唯一的一首五言律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书端州郡斋壁》)
由此诗可以看出包拯的为人为官之道:清心为治事之本,直道为立身之旨。
为官之后的包拯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被称为贪官污吏的煞星,他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疏》中言:“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众,而赃污摘发,无日无之……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因此包拯上书请旨:“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以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或所犯若轻者,只得授副使上佐。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宋仁宗之时,朝野上下送礼成风。尤其是官场中,收受礼品不但不遭非议,反而会被解读成此人惯会待人交友,有德高望重的地位,故而送礼之风日盛。包拯并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他在六十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许收寿礼。没想到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当朝圣上。内侍也深知包拯的脾气,害怕他不收皇帝的礼物,于是想到一个办法,事先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以期清正廉洁的包大人不要将礼品拒之门外。但包拯看后,立即回题诗曰:“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就这样辞去了皇帝的赠送礼品,言辞恳切而有礼有节,实在巧妙,也让人无比敬佩!那内侍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首诗回宫交差去了。
正是因为包拯清正廉洁,身正不怕影子斜,在担任监察御史任内,能够秉公执法,刚正严明,成为贪官污吏闻风丧胆之“包青天”。《宋史》云:“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由此可知,包拯在当时就已经是以清正廉洁而广为人知了。
俯首甘为儒子牛这是形容公正廉明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