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很流利地把书本、诗文或资料倒转过来背。形容读得滚瓜烂熟。
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 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经读得来倒背如流了。”
倒背如流主谓式;作谓语;多指背诵。
1.小丽学习很认真,几乎每篇语文课文她都能倒背如流。
2.虽然小妹妹只有5岁,但是她能把乘法口诀倒背如流。
3.您更可以把结果倒背如流因为您会经常想起它,尽管测试的结果已经送出去很久了。
4.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豆豆能够倒背如流,她是很神奇的一个传说,她的大脑,相当于好几部高速电脑。
5.赵文看着这首熟悉到倒背如流的诗,思绪又被牵引到了那陌生而又熟悉的中土世界,开始和弗罗多踏上冒险的旅途。
6.要把经典装进脑子里,要熟读成诵,然后倒背如流,似乎不如此便称不上有学问,不配作读书人。
7.经年后,你号码我仍然可以倒背如流,想来,无非是那段往事铭心刻骨,过去才会挥之不去。
8.他可不知道铭风对这些规则早已倒背如流,甚至有些东西比他还要精通。
9.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上初中那会儿很痛苦,到现在都能倒背如流。
10.现在我对兄弟会的大多数论点都已了如指掌,我简直可以在睡梦中倒背如流。
南宋吴曾所撰《能改斋漫录》卷一六记载:宋徽宗宣和年间,有题词于陕州府驿壁云:“幼卿少与表兄同砚席,雅有文字之好。未笄,兄欲缔姻。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遂适武弁公。明年,兄登甲科,职教洮房,而良人统兵陕右,相与邂逅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云。”
目送楚云空,前事无踪。
漫留遗恨锁眉峰。
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
扬鞭那忍骤花骢。
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书中所云,本词题于陕府驿壁,但是否是作者幼卿亲自执笔后人极难考证。但是,读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段酸楚的爱情悲剧在其中。幼卿没有悲愤地怨诉,亦没有听到酸楚地哭啼,她只是不动声色地叙述情感。全词貌似平淡,实则含蓄简默。那行云流水般的背后隐藏了作者一颗凄冷而悲伤的心。
这首词上片笔墨集中写两个有情人驿馆偶遇而又倏然而别感人的一幕。青梅竹马多年不见的表兄,突然出现眼前,希望追忆勾引起多少相思情恨。可是人在眼前,痴女却不能对他面诉衷情。顷刻间心爱的人又策马而去,又只好忍看他匆匆离去,只能徒然远远地“目送楚云”,心中有多少凄楚,多少怅惘,大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慨。
女主人公幼卿发出一声轻轻叹息:“前事无踪” !“前事”,自然是指曾经那段共度的美好岁月,然往事如烟消渺无迹,心灵深处但只留下深深痛楚。
痴女空有遗恨不能明言,但是又难以排遣。于是她转而自怨自艾,归咎于命运:“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荷花的借喻隐约其辞,暗示自己命运多舛。
接着,痴女幼卿又着重写这次重逢带给她的悲痛。“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这两句充满了多少人生的感慨和谓叹,人生恰似随风飘零的蓬草,谁料曾想两个离别多年的恋人,会突然他乡相遇?然而相见却又立刻相别,人生的离合、聚散,为何如此匆匆!
于是幼卿便写出这短暂的扣人心弦的一幕:“扬鞭那忍骤花骢”。这一幕也就如《能改斋漫录》记述的情景:两人相与邂逅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未平耶?可以想见,面对此情此景,这一刹那间,内心翻腾何等剧烈的痛苦。也许有难言之隐,更也许因为他对幼卿有误解,有怨气,即所说的“前憾未平”所以才给坐骑狠狠一鞭。然而这狠狠一鞭,看似无情却有情啊!
最后,幼卿只好独自默默地吞咽下这人生的苦果,心中痛楚永远难以消逝。由才,挥笔而就这篇千古离别之词留存于世,这样我们现代人才有机会赏析到这宋代痴女惊世绝伦的送别诗词。
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能看懂这些都是四字成语,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松去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见张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
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意欲显示曹操的才华。张松看了一遍即记了下来,故意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无名氏所作。”杨修不信,张松说:“如不信,我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其实曹操上了张松的大当:张松用他惊人的记忆力,把整部《孟德新书》硬是背了下来。你该知道他的记忆力了吧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