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普通老百姓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民同乐。”
黎民百姓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普通百姓。
谢谢悟空小秘的邀请
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历史文化有很深的了解,既然邀请了我就只能班门弄斧了。
《大戴礼记·保傅》中曾经就有记载“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缉於下矣。”。
此是百姓与黎民同时出现是含义:
百姓是贵族的统称即郑玄笺:“百姓,官族姓也。”。
黎民则由《尔雅·释言》“黎,众也。”知此黎民即庶民。
两词和在一起是所有国民。
而此时百姓在前、普通民众不同意在后体现了一种尊卑关系。
至清代褚人获《隋唐演义》中第一次出现:“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民同乐。”
其黎民在前百姓在后并不是说黎民地位提高了,而是黎民、百姓两词含义趋同在此为同义复用。都指普通民众。
首先只有贵族有姓的时代结束了,即使普通人也有姓。因此百姓成了所有国民的代称。
背后是则是奴隶贵族的消亡,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黎民百姓是一个成语,指普通老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多指贵族阶级)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
黎民也是指普通平民,就是平民百姓。汉语词汇经常同义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