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诗经·鲁颂·閟宫》:“黄发台背。”晋·潘岳《藉田赋》:“垂髫总发。”
黄发垂髫作宾语、定语;指老人和儿童。
1.当雨过天晴时,远处细水长流,桃园飘香;近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好似一幅桃园山水图。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如今生活好了,村里无论黄发垂髫,还是鳏寡孤独,都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生活。
4.我们到了喜马拉雅山麓的小村,意外看见黄发垂髫,欢喜得很。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我们到了喜马拉雅山麓的小村,只见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7.我们到了喜马拉雅山麓的小村,只见黄发垂髫,怡然自得。黄垆之痛。
8.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黄发垂髫怡然乐,憧憬一日胜千年。
10.风、雷两个部落完全被灭,从鹤龄耄耋到黄发垂髫,全部被杀,没有一个逃脱。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这句话出自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
扩展资料: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老少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表现了《大道之行也》中的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落英缤纷,黄发垂髫解释:
黄发垂髫初懂事理时,有一 回和母亲走亲戚。从这个句子上看,“初懂事理”显然是说 作者小时候,但前面又多了个“黄发垂髫”, 让人有点困惑。这里作者错会了 “黄发垂髫” 的意思。东汉王充《论衡•无形》:“人少则 发黑,老则发白,白久则黄。”因此古代常用 “黄发”形容年老高寿之人。《说文新附》: “髫,小儿垂结也。”古代成年人蓄发,儿童 头发自然下垂,故称“垂髫”。“垂髫”是与 “黄发”相对而言的。至今“黄发”、“垂髫” 也只能分别指老年、少年,或老人、儿童。而 作者将“黄发”和“垂髫”都指代孩童,是 错误的。
试断句:黄发垂髫与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试翻译:老人和孩子们弯着腰驼着背相互搀扶着,来来往往不曾间断。 试理解:“黄发”指上了年纪的老人。“垂髫”指松散头发(披头散发)的孩童。“与”的意思是:相与、一起、一道。“伛偻”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屈身驼背。“提携”的意思是:用手搀扶着。“绝”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间断。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
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
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成语出自出自《诗经·鲁颂·圈宫》,《藉田赋》。东晋陶渊明也在其名作《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指的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黄发借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这出自桃花源记,桃花源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男耕女织,人们生活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就是老人小孩都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借代修辞中常常用部位代整体,比如锦鳞游泳中的锦鳞就是借代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