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1.白白牺牲那么多战士,让他们为自己抛头颅、洒热血,落个身活他乡,马革裹尸的结局,自己却苟且偷生地活着;
2.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好男儿,就应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个梦想,现在想起来很难实现了)。
马革裹尸
[成语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典故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译文:男子汉就是要战死沙场,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安葬。
[近义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词]临阵脱逃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赴汤蹈火
[成语解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典故出处]清·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近义词]出生入死
[反义词]贪生怕死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比喻奋不顾身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 拼音:[mǎ gé guǒ shī] 解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褒义词。马革即马皮。出处: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后汉书·马援传》 近义词:马革尸还、赴汤蹈火、决一死战、背水一战、战死沙场、 捐躯疆场。反义词:临阵脱逃“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用战马的皮包裹尸体,比喻战死沙场。意思是:好男儿应当为国家而战死沙场,用战马的皮包裹着自己的尸体回来安葬啊!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意思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出自:《出塞》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是汉代的。史记记载:“马革裹尸”出自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意思是,当年我上场杀敌的时候,穿着坚硬的铠甲,骑着带有齐全装备的骏马上场杀敌,但是等我回来的时候,只是有一句用马革裹住的的尸体。
这两句诗非常的悲壮。写的是好男儿为国,守卫边疆,奉献终生,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