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他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他希望他总会象那样,而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我永远不会忘记给我第二次机会的你们,我会在你们需要的时候支持你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在新罕布什尔州竞选活动最后几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我们竞选队伍的战斗口号。
5.我开始意识到格西的确在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俺不敢发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定会竭尽全力勤勉服务于大家。
7.只是说,只要我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原文节选: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 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这句话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诸葛亮协助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当了丞相。他一心想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死。临终前,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高出魏帝曹丕十倍,必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如果我儿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可自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会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一直到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他事必躬亲,尽心尽责,很快使蜀国恢复了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为了完成刘备生前努力统一中国的愿望,他曾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临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的时候,诸葛亮写了"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句话,表明自己要忠诚谨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刘禅同意了他的出兵计划。诸葛亮带领大军北上,但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未能彻底取胜。诸葛亮并没有因为目的难以达到而灰心丧气,他一直组织进攻,最后病死在军营之中。
后来,此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示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比喻不辞辛苦,终身奋斗,大公无私的品质。这则成语典故集中体现了诸葛亮忠心耿耿,克已奉公的高尚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奋斗精神,这种尽职尽责的品格和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后人做出了表率。是后人好好学习的榜样,一直得。
【用 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释 义】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全力(劳苦),到死为止。后来引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全力。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