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视死如归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面对敌人血淋淋的铡刀,刘胡兰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2.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刘胡兰同志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3.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宁死不屈,表现出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刘胡兰面对敌人的残暴威武不屈、视死如归。
5.面对敌人的屠刀,共产党员视死如归,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
6.方志敏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7.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敌人大为震惊。
8.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解放,赴汤蹈火,视死如归。
9.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永远铭记在我心里。
10.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视死如归的“视”意思是:把……看作……。
拼音:
[ shì sǐ rú guī ]
释义:
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
《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
造句:
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刘胡兰视死如归。
在誓师大会上,战士们豪情万丈,决心视死如归,英勇杀敌。
面对敌人的屠刀,革命志士视死如归。
江姐非常从容地走向刑场,视死如归。
他不怕威胁利诱,表现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近义词:
万死不辞 殒身不逊 不避斧钺 成仁取义 大义凛然 舍生忘死
临危不惧 齿剑如归 视死若归 不屈不挠 不折不挠 杀身成仁
宁为玉碎 舍身殉难 宁死不屈 舍身取义 舍生取义 英勇顽强
反义词:
视为畏途 怕死贪生 贪生怕死 苟延残喘 临阵脱逃 降志辱身 苟且偷生
《白马篇》。
原文如下
《白马篇》
作者:曹植【魏晋】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成仁取义、舍生忘死】此外还有【宁死不屈、舍生取义、宁为玉碎、舍身取义、舍身殉难、舍生忘死、杀身成仁、视死若归、奋不顾身】
视死如归,是一点也不害怕死的意思。铁面无私,是没有一点私情,不畏强权的意思
视死如归形容不怕牺牲生命的人,比如岳飞、文天祥、李广。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视死如归意思是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秉公执法,不怕权势,不讲情面。秉公执法基本意思是公正地执行法律。秉公,做事秉持公正之心。刚正不阿意思是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无偏私。
挥金如土、舍生取义、舍生忘死
[释义]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语出] 《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
[正音] 死;不能读作“shǐ”。
[近义] 舍生忘死舍生取义
[反义] 贪生怕死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视死如归的成语典故
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齐桓公向管仲询问改革政治、复兴国家的方略大计,管仲回答说:“开辟土地,扩大城镇,发展生产,尽地之利,我不如宁敕,请派他做主管经济的大官;升降适度,矢令恰当,进退得体,礼仪娴熟,我不如隰朋,请派他做主管外交的大官;早入晚出,不惜个人生命,不计较个人宝贵,冒犯进谏,我不如东郭牙,请派他做主管监察的大官;行军整肃,战斗英勇,战鼓一响,使全军顽强挺进,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派他做大司马;断案英明,不杀不该杀的人,不冤枉无罪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