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草船借箭作宾语、定语;指借他人的力量。
1.他足智多谋,百战百胜,号称“常胜将军”。
2.他足智多谋,素有“赛诸葛”之称,若有问题请他帮忙,多能求得有效的解决办法。
3.你的美丽来自于自己的足智多谋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野心。
4.他巧用了草船借箭。
5.每日里,柳云宗就在书房读点兵法战策,研习天文地理,古时战争,讲究排兵布阵,更讲究因天时因地利作战,著名的就有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6.这阵势,看过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那集没有,就跟那个差不多。
7.他甚至想当年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他这样子的吧?任务很快安排完。
8.面如冠玉的诸葛孔明,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弹琴退懿,何其智哉;江东“小霸王”。
9.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
10.诸葛亮草船借箭,真是神机妙算啊!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真的,但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也并没有发生在赤壁之战,而是在濡须口战役发生的。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说法,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都很赞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历史上的确有这件事,但是也有不少人对此事有研究。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曹军大败,于是只好坚守着,于是孙权坐着轻舟向曹军阵地行进几里,曹操突然下令放箭,全部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因为孙权的船中箭太多所以导致船体不平衡,随时会侧翻,于是孙权就下令掉头,所以船体另一头又中箭,过了一会,箭均船平,这才能够保持平衡,然后安然回去了,后来,曹操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所以《草船借箭》这件虽然故事是真实的,可是主人公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后,才变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样子。
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描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10天之内造好10万支箭。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但正史上,诸葛亮借箭并不存在。
周瑜是东吴孙权手下的大将,足智多谋,但心胸狭窄。他十分忌妒诸葛亮的才华,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不久将成为东吴大患,因而起了杀心。周瑜以孙刘两家合力抗曹的名义,督促诸葛亮在3日之内造10万枝箭。在他看来,此事绝难完成,到那时候可借此杀了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满口答应,并与周瑜立下了军令状。
鲁肃仁厚善良,他不忍看周瑜图害诸葛亮,便前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说:"我只希望你借我20只船,每船要30个人,扎1000个草人摆在船的两边,如此这般,你就可救我一命了。"鲁肃不解其意,但为了挽救诸葛亮的性命,便爽快地答应下来。
鲁肃依诸葛亮的要求送去船、人和草人。但诸葛亮那边毫无动静,似乎忘记了造箭之事。直到第三天的半夜,才见诸葛亮派人来请鲁肃,鲁肃见了面问:"你要我来有何用意?"诸葛亮说:"特意请你来和我一起取箭去。"鲁肃更加迷惑不解,心想:3天未见你打出1枝箭,现在却突然说要去取箭,能到哪里取呢?只听诸葛亮对他说:"你不要问了,跟我来便是了。"随后诸葛亮下令把20条船用长索连好,然后上船直往长江北岸开去。此时天降大雾,长江之上雾气弥漫,能见度极低。鲁肃不安地说:"我们人单力孤,曹兵一起杀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回答:"雾这么大,曹操肯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顾饮酒好了。"
再说曹操见为数不多的船乘雾驶来,料定后面必有埋伏,命令士兵不可轻举妄动,只教弓箭手开弓放箭。箭到东吴的船上,皆入草人身中。待到日出雾散时,只见20只船已插满了箭,每船约有5000多枝,总数10万有余。诸葛亮下令收船速回,又让船上士兵高声呐喊:"谢曹丞相送箭。"
船到南岸,诸葛亮对鲁肃说:"周瑜叫我造出10万枝箭,却不给准备好工匠和用料,其用意很明显是借故杀我。我算定今夜有大雾,故驱草船向曹操借箭。周瑜算计我尚应仔细筹划才是。"鲁肃这才恍然大悟,赞叹诸葛亮的智谋高妙。周瑜得知后,感慨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诸葛亮草船借箭所使用的就是混水摸鱼之计。江面大雾犹如"混水",诳来的10万枝箭相当于"鱼"。这条"鱼"使诸葛亮保住了性命,安全地离开东吴。
“草船借箭”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值得商榷。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鼓乐齐鸣。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少倾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很快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上当。
《三国志》的上述记述(如确实可信)表明,一是“草船借箭”的策划是孙权而非孔明;二是发生时间是在“赤壁之战”之后五年,和赤壁之战根本无关;三是周郎在“草船借箭”事件中加害孔明的罪名只能是“莫须有”的了,而周郎不幸地长期成为无辜的受害者。孔明则被人们长久以来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美化或神化着。
是文学不是历史,老罗的智慧和文学造诣还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