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众多人数来进行战斗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不敬师长,共产公妻,人海战术,总之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
人海战术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靠人力做事。
兵力集中是战略问题。
人海战术是战术问题。
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完全不能混为一谈。
阿登反击战中,败局已定的德军集中最后的精锐以优势兵力和火力发起了阿登反击战,然而,他们至始至终并没有使用人海战术。
以步兵战术自豪的德军,二战时特别强调以疏开队形的散兵线交替掩护跃进敌军防线,然而在1944年白俄罗斯战役(即卫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中,被压缩包围的德军为逃出生天,组成密集队形以集团冲锋方式疯狂冲击苏军包围圈防线,苏军以高射机枪平射的方式都无法遏制潮水般的德军。黑灰色的人海给参战苏军将士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兵法云:倍则攻之,十则围之。可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普遍认可的操作。类似于汉尼拔在坎尼决战中以劣势兵力围歼罗马军团的案例,在古今中外都不多见。
可见,使用人海战术的不一定集中了优势兵力。集中了优势兵力的也不一定采用人海战术。
仅靠人海战术是赢不了的。
以抗美援朝为例,作为一场不得不打的、双方军力极不对等的战争,从一开始志愿军军队就从没用过人海战术。所有将历次胜利的战役和战斗理解为人海战术的,都是不负责任和没有良心的。
第一,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这是解放军一贯的战术思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争夺,重点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自古就有“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的提法,更何况志愿军在火力密度上根本没办法和联合国军比。所以在入朝之前,彭德怀制定的战略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有生力量,这是有文件可查的。早期是围歼师一级部队,比如著名的长津湖战役(计划围歼美国海军陆战一师,叫师但是编制2万人),不过武器和补给真的差太多了,根本围歼不了。所以后期改为围歼营一级部队,效果很好。实际上,一次战役联合国军和志愿军投入的兵力相差并不太多,只不过通过佯动和牵制使某一地区的兵力处于优势而已,你能管这个叫人海战术?可笑。题主看看著名的长津湖战役,美国的弹药和补给都是空投的,伤员都能及时运走,根本没有弹药用完的时候。
第二,一提到突击,你就以为是高喊万岁的无脑冲锋么。实际上志愿军突击的时候是十分有策略的,这也是经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总结出来的经验。我肯定是没亲眼见过,但从一些文献中得知,应该是小股部队交替推进吸引火力,你玩过打鼹鼠游戏么?就是那个感觉。等到抵近到距离敌人30米左右后扔手榴弹。很多美国士兵回忆说,志愿军突击的时候,手榴弹跟下雨一样。虽然手榴弹给联合国军造成了很大伤亡,但是开始的时候志愿军还是低估了联合国军的火力密度,初期突击时伤亡也很大。
第三,志愿军的天赋技能。一个是强行军的穿插,这个太牛逼了,机械化的联合国军初期根本不适应啊,他们都是沿着公路推进啊,谁能想到一群人就靠两条腿翻山越岭啊。穿插是为了分割敌人部队,达到局部围歼的目的。我记得后来中美关系蜜月期,派过一些军官去美国还给老美讲过解放军 的穿插战术思路。第二次战役,万岁军38军113师强行军14小时,疾进72.5公里(补充一下,72.5只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113师走的是山路而且是冬天路上都是雪,实际走的距离比这个要多,据说行军中志愿军为了抢时间是直接尿在裤子里的),穿插到三所里切断美第9军退路,抢在美骑兵1师先头部队前仅5分钟占领了三所里的阵地,该记录至今无人能破。这难道不是当时志愿军在武器装备落后,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体现的智慧、毅力和勇气么?你能简单的叫这是人海战术?另一个就是挖工事,一个笑话,说如果志愿军在一个山头呆了3天,那你用什么方法也炸不着了。当然后期的反斜面战术已经成为经典战术了。
第四,你以为只有志愿军会发动优势兵力的突击么?联合国军也会集中优势兵力进攻的好吧。第四次战役,50军(原国民党60军起义改编)在汉江南岸阻击联合国军,战斗中许多连队防守的阵地,打到最后就剩几个人(满编大约180人),涌现那么多舍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那都是打到最后子弹都打光了,战友都牺牲了,眼看敌人爬上阵地了。50军特等功臣,机枪手王英打死百十多敌人,战友全部牺牲,机枪也没有子弹了,拿着仅剩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了。你管这叫人海战术么?一支部队,连级干部都死了,排长指挥,排长都死了,班长指挥,最后连班长也都死了,战士就自己打。历史上这样的部队不是没有,但绝对不多。
提到战士的牺牲精神,我想引用伯利克里在雅典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我们不花费时间来训练自己忍受那些尚未到来的痛苦,但是当我们真的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表现出我们自己正和那些经常受到严格训练的人一样勇敢。我们爱好美丽,但是没有因此而变得奢侈;我们爱好智慧,但是没有因此而变得柔弱。我们把财富当作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作可以夸耀自己的本钱。至于贫穷,谁也不必以承认自己的贫穷为耻,真正的耻辱是为避免贫穷而不择手段。……再者,在关于友谊的问题上……我们是独特的。当我们真正给予他人以恩惠时,我们不是因为考虑我们的得失才这样做的,而是由于我们的慷慨,我们不会因为这样做而后悔。因此,如果把一切都联系起来考虑的话,我可以断言,我们的城邦是全希腊的学校……这就是这些烈士为它慷慨而战、慷慨而死的一个城邦,因为他们只要想到丧失了这个城邦,就会不寒而栗。
类比到志愿军身上,就是志愿军战士也不是生来就勇敢,也不是被训练成不畏死亡,但为什么他们会在战斗中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勇气呢?
是因为他们无比珍惜经过数年抗战换来的新的美好生活,哪怕它当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因为他们不愿意自己的亲人再受到列强的欺压,哪怕它只是一种可能;
今天你认为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曾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也是值得他们为之牺牲的。
第五,再说后勤。初期战斗减员严重是因为许多入朝部队,冬装装备不齐,非战斗减员能达到2-3成。多少战士好几天都吃不上东西,组织敢死队问战士有什么要求,战士就说希望能吃一个土豆。人海战术,你没有补给还人海个屁啊。所以彭德怀在胜利时候说,抗美援朝的胜利60%归功于后勤保障。
第六,怎么能忘记说夜战。白天被联合国军占领的阵地,夜晚往往就被志愿军夺回了。这也是在当时没有制空权情况下不得已的战术啊。放在今天,即便在装备夜视仪的情况下,夜间大部队的作战也是很难协同的。所以当时,夜战确实是志愿军的杀手锏。
所以,人海战术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武器装备的落后并不代表我们只能用命来填。抗美援朝的胜利,靠的是周密合理的战略安排,敏锐坚决的战术执行,组织有力的后勤保障,顽强无畏的战斗过程和一个个鲜活年轻的生命换来的。
人海战术就是以巨大的人力换取战场上其他方面的优势。
在古代的一些战争中人海战术就很常见,因为对于武器相对于落后的时代人海战术往往是胜利的保证。当然,也有一些非常著名的人海战术失败案例,比如我昨天写的:亚历山大用4万精兵大战波斯帝国100王军队。
到了近代战争,人海战术变成了“无奈之举”。因为战争不再需要冷兵器(拼刺刀除外)大量的投入人力很可能会消失在对方的火器攻击之下。比如:抗日战争,我国军采用大量的人海战术。
苏德战争中,苏军也采用大量的人海战术。其代价就是以人力来弥补武器的不足,但是这显然是不凑效的。
在现代战争中,人海战术已经彻底没用了,拼的就是武器和科技,在科技面前在多的人力都会成为炮灰。
对决人海战术,以弱胜强,古代有很多方案
第一呢,精兵对精兵
断粮胜
例如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袁绍大军十一万,曹操只有两万,都是精兵。结局大家都知道,是曹操胜了。那怎么胜的呢?冷兵器作战,战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杀敌1000自伤八百。要说曹操两万兵马,都是以一当十的战将悍卒,显然不可能,说不得,袁绍家的单兵素质比曹操还高一些呢
曹操胜利了,原因很简单,排兵布阵是一方面,主要原因,200年农历十月,曹操亲率五千大军,火烧了囤积在乌巢的大军粮草。十多万大军的人吃马嚼,就这么没了……袁绍军队当时就大乱,人饿一天没问题,饿个七八天,还打个屁仗,压制不住啦。投降或者饿死,二选一……
烧火胜
这种案例三国里有很多。比如诸葛亮的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烧了夏侯惇统领的十万曹兵;火烧新野,又烧了曹仁的十万兵马;铁索连舟火烧赤壁,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还有西蜀伐吴,天干物燥之下,陆逊一把火,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也被人烧了,当然,还有水淹胜
水火无情,只要把敌人引导特定环境中,下面就是点火又或是决堤的事了,自然之力用的好,破敌不费吹灰之力,其实精兵不精兵都无所谓了
第二呢,精兵对杂兵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九十万,准备南征东晋,一统江山,而东晋,只有区区八万人迎敌。单纯从兵力对比上说,东晋也只有投降的命吧。可惜,苻坚的90万大军,兵力极杂,有鲜卑的,有汉人的,有氐族的,有羌族的,还有丁零匈奴等等乱七八糟势力。淝水一战排兵布阵之时,还没开打呢,后方奸细一句呐喊,秦军败了,居然就炸营了,四散而乱,互相践踏之下,死伤无数……
打赢人海战术的方法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蒙古的放风筝,比如太祖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以上,希望有所帮助
谢邀。不过,这个问题真的有点“伪命题”的味道。人海战术,一般指的是用人数上的优势来弥补实力上的劣势,这一词语经常使用在战争和电子竞技之类的事情上,在竞技体育里并不是十分贴近。
原因很简单,比如足球就是11人制的竞技体育,双方都是公平的11人对11人(除非因为红牌等特殊情况出现人数不对等),哪有什么“数量弥补质量”的情况发生呢?
所以,题主想问的应该是如何对面“摆大巴”,而不是“人海战术”。
用瓜迪奥拉自传里的话来回答:“足球的秘诀就是把球从人员密集的地方快速转移到弱侧,从而在特定时间形成人数上的优势。”所以,通过利用场地的长度和宽度来获得局部人数优势,就是破大巴的原则思路,也是题主意思里对付“人海战术”的核心思想。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球队都在充分利用场地的宽度来对付摆大巴。比如,转移到边路送出高质量的传中、转移到中路弧顶地带形成远射机会、边路突破成功之后倒三角回传门前,等等。
这些看似非常简单和常规的套路,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一定要利用场地的宽度完成快速的转移。如果只是单纯的不停下底传中,或者不停的中路面对着好几层防守队员不停远射,那多半是没什么效果的。但如果是在中路吸引大量防守队员的情况下分边,或者是边路双人套上之后转移到中路弧顶,面对的防守压力就小多了。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利用场地宽度、快速转移。
很荣幸应邀答题。
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份开战。由于伊朗革命,导致伊朗军队指挥人才缺乏,战斗力低下。战争初期,伊拉克占据了主动,打进了伊朗的国土。1982年3月,伊朗决定发起战略反攻,他们组成了由正规军、民兵、革命卫队、毛拉和少年组成的10万伊朗部队,特别是在霍梅尼狂热的宗教意识灌输影响下,一万多名十多岁的少年主动奔赴战场,他们高喊真主伟大口号,赤手空拳,前仆后继,踏入伊拉克军队埋设的地雷场,为后面的军队开道。面对这种罕见的活人扫雷,面对这种惨烈的血肉横飞,伊拉克人战斗意识崩溃了,防御战线崩溃了。伊朗的人海战术奏效了,伊朗的战略反攻胜利了。
完全可以说,伊朗是用人的血肉之躯铺就了这次战略反攻的胜利,人海战术至少表面上达成了作战目的和效果。但战争代价和效费比也实在是高昂。据战后统计,伊朗伤亡的人数远远高于伊拉克,仅仅是人海战术,就使伊朗近万条年轻的生命在雷场中被吞噬掉。我们不禁感慨,人的生命在战争中是那么的无辜和脆弱,特别是这种人海战术,又将这种无辜和脆弱进一步推向了极端,甚至比有绞肉机之称的凡尔登战役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同的战争观,对伊朗的人海战术或许会有不同的诠释解读。站在马克思主义战争史观的立场上,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教训和启示:第一,只讲人海战术,不讲现代战略战术是不可取的;第二,只讲徒死圣战,不讲现代条件下作战是不可取的;第三,只讲人多优势,不讲综合国力优势是不可取的。伊朗综合国力本在伊拉克之上,伊朗军队也曾是美国一手训练出来的,战争初期武器装备也比伊拉克总体占优,伊朗本可以发挥这种综合优势,打一场堂堂正正的现代化之战,但伊朗偏偏就没有这样做。仅从这点上说,尽管伊朗的人海战术达成了作战目的和效果,但这种目的和效果是大打折扣的,是得不偿失的,是不值得推崇的。
蜂群比喻很形象,有点像二战德国U型潜艇的狼群沿续,特指无人机蜂涌而至,仍是防不胜防的意思,以多胜少,大规模一次性出动,并不是很好玩的一件事。要说对比人海战术一词的发明,可是高级多了。来自朝鲜战争,常见志愿军战士铺天盖地出击,好像只看见人在冲锋,重型装备没多少,当年是实事,也只有人。实事上并非如此,志愿军的胜利,是战术的胜利,也是意志的胜利,绝非如人所称的那样,只以人多来战斗。
若问二战术的区别,一指物,一指人;都是指的一种战术样式,只不过后者是不实之词,从来就没有所谓的人海战术。以下我们来看看蜂群战术的发展。
2015年美军最先开展50架无人机编队飞行实验,2017年达到了103架。就在美军风风火火推进蜂群实验的高峰之时,那一年在广州的财富论坛,1180架无人机点亮花城夜空,并不停地变换着字样,灿若繁星。
局座看到以后有点评,指出这么密集的编队,对于军事领域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是的,集群出动,又能各自编组,做到一丝不乱,所表现的能量非轻。
近几年,中国无人机发展势头相当迅猛,表现在民用领域,都知道有一款大疆,因有很高的性价比,美军多次购买。我军无人机装备,攻击-11这样的大型隐身无人机,已然投入现役。传说中的“暗剑”无人机,因其优异设计,被外媒传为六代机雏形。更有多型无人机,如“彩虹”和“翼龙”等,外销后经过了实战检验。期待我们未来能发展得更好,开启无人战场革命,自当奋勇争先,舍我其谁?
我认为关于战争,大家一定要有现代化的思维。现在还搞大规模的冲锋、大规模的捉对厮杀这种作战模式,一定会被时代无情地淘汰的。
我这样说的话,肯定有很多人会反对我,甚至提出很多具体的战例来驳斥我。具体的例子一举一大把,例如:抗日战争、苏联的卫国战争以及二战以后的很多战争,很多战争都是靠人数取胜的。
于是乎,很多人认为只要坚持战斗、坚持用人去硬拼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是大家忘记了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现代战争的形式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再用过去的老思维、老套路来打仗的话已经不行了,如今都是现代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模式了。
为了加深大家对现代化战争的理解以及对未来战争的认识,我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说现代战争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呢?为什么说,现在还靠人海战术已经完全打不赢现代化战争了呢?
说起战争形式的变化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冷兵器时代,也就是面对面厮杀的时候;二是,热兵器时代,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冲锋、人海战术的时代;
第三个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战时代了,这种战争形态下,往往就会出现“零接触”的战争形式了。说白了就是,你还没有发现敌人或者还没有反击——你已经被敌人打败了。
为了进一步加深大家对现代化战争的理解,我来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吧:
当年的海湾战争就是现代化战争的教科书
1990年以前几乎所有的战争基本还是靠人取胜的,例如:二战、越南战争等等。可是1990年——1991年的海湾战争彻底地改变了这一切……
1990年萨达姆靠着机械化的装备以及兵力的巨大优势——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科威特。老萨以为自己很厉害、很勇猛,立即对外宣布:科威特从此变成了伊拉克的“第十九个省”了。
其实我们还是要感谢萨达姆的,因为没有萨达姆的嚣战,我们也许并不知道:现代化战争还可以这样打。
其实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一开始,联合国以及美国都对萨达姆发出了警告,要求其无条件的撤军。老萨给出的答复也很简单:就是不撤,因为老萨的手中“有牌可打”。
当年伊拉克有正规军120万人以上,有4280辆坦克,2800门火炮,装甲运输车2800辆,其中有大量的苏制T72坦克,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另共有飞机1300余架,包括米格21、米格25飞机、米格29飞机、幻影Fl飞机就有100架以上。
以上就是老萨引以为傲的资本,说实话:萨达姆也没有什么错,毕竟手里有“真家伙”。大家闭着眼睛回忆一下:1990年的我们除了核武器比伊拉克强大以外,常规武器也许和伊拉克也差不多。
随后爆发的海湾战争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了——伊拉克的这些所谓的现代化武器以及百万大军,多国部队只用了一个多月就让其“灰飞烟灭”了。
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伊拉克军队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而美军几乎是“毫发无伤"的状态。
开战以后,美军仅仅阵亡148人,战斗受伤458人,非战斗死亡138人,非战斗受伤2978人,就打垮了伊拉克百万大军。大家要记住,美军绝大部分的伤亡都是自己造成的,伊拉克军队实际上没有打死几个美军。
反观伊拉克这边就惨了:伊拉克大军伤亡人数大约10万人(其中2万人直接死亡),8.6万人被俘,损失飞机324架,坦克3847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舰艇143艘,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
什么是现代化条件下的高科技战争呢?海湾战争中美军就是现代化军队,伊拉克军队也只有被“降维打击”的份了。没办法,现代化战争就是如此的直接、如此的残酷、如此的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从海湾战争以后,几乎所有战争的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了,例如:当年的科索沃战争就是完全靠空袭来迫使对方投降了;往后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同样是先空袭、电子战,最后才派出的地面部队的。
前面已经跟大家介绍了现代化战争的威力和具体情况了。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为什么现代化战争已经对人海战术、集体冲锋免疫了呢?
1、现代战争基本都用的是高科技装备了,例如:巡航导弹、隐形战机、无人机等等。在这样先进的装备面前,人海战术、集体冲锋无异于送死的节奏了,你还没有发现敌人的情况下,你已经被炸成了“一缕青烟”了。
2、现代化战争基本上在前期都是零接触的战争,先电子战、后空袭、最后才是地面进攻。一般在前两个阶段基本就解决问题了,哪有给你人海战术、集体冲锋的机会。
3、往后武器装备的发展都朝着无人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迈进了。试想有一天,你面对的敌人都是无人机、机器战士的话,你搞人海战术、集体冲锋有啥意义。
能调动优势兵力为啥不调动?打仗又不是打电竞,还讲究个公平啥的。我能凑出200万来打你80万,为啥不凑?非得也和你一样拉个80万来打那才叫傻。
再说,战争本身就是虚实。这个虚实不是真真假假,而是指作战时避敌之实(优势)而击其虚(弱),孙子兵法虚实篇在作战中都能套的上。
难道德国打法国就不是人海战术了?
闪击法国的色当战役中德国6万装甲师揍法国2万二线弱鸡部队算不算人海(装甲洪流)?德国75万人打荷兰28万人算不算人海?
所以说,能调配更多优势兵力本身就是战争潜力的一部分,而集中优势兵力去打对方薄弱环节是战术的一部分,“人海战术”本身就是常态啊~
同理,人是战争资源,坦克、舰艇、飞机同样也是战争资源。二战美国饺子级航母算不算人海?漫天的P40、P51算不算人海?
德国日本羡不羡慕?香不香? 望着流口水好么,但他们没资源,适龄人口也快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