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鲜美;使人爱吃。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颂好的诗文或事物。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1.我国古代大诗人李白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
2.真正的经典,往往能传诵不绝,脍炙人口。
3.桌上摆满了脍炙人口的佳肴,令人垂涎欲滴。
4.他的生花妙笔与政治分析相得益彰,使他的文章脍炙人口。
5.年一度的阿里山樱花季,素来脍炙人口。
6.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历朝历代的文人和艺术家为节日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文,这样中国的传统佳节便以其深远的文化遗产而达到雅俗共赏。
7.贺敬之创作的《回延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8.他妙笔生花,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9.这部小说雅俗共赏,脍炙人口。
10.这部电影必定有其特色,否则为何能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
“脍炙人口”这则成语的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kuài zhì rén kǒu,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引证于现代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五:“ 邹容以无比的热情歌颂了革命,他那犀利沉痛的文章,一时脍炙人口,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 成语作复杂式;作谓语、定语。相关近义词有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妇孺皆知、人人皆知。反义词有平淡无味、鲜为人知。
脍炙人口,简单粗暴的说就是吃烧烤刺身。
脍,是生鱼片的一种称呼。似乎一提到生鱼片,人们就联想到了日本。这是错误的。中国是最早有记载食用生鱼片的。比如《三国演义》里,就有很多场景提到了生鱼片,再比如谋士陈登陈元龙就是因为吃了太多的生鱼片而吐怪虫而死。生鱼片最辉煌的时候在唐宋,很多的诗词里面多次提到切的薄如蝉翼的生鱼片,可见当时生鱼片在中国的普及程度。
炙,烧烤。看炙字,火上面有东西在烤。还是在《三国演义》中,多次提到了吃烧烤的场景。当时的吃烧烤就类似于现在的茶话会,不过当时没有瓜子,再有钱也只能撸串了。西晋八王之乱,司马乂就是被炙杀的。可悲可叹,司马家族最后的希望就这么死了,司马乂一死,西晋最后的大梁也倒了。
脍炙人口一是指的美食,二是可以用来夸别人的文章好。
脍炙人口
[ kuài zhì rén kǒu ]
详细释义
【解释】: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
【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示例】:一部~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闻一多《歌与诗》
【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