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人亡政息是什么意思

人亡政息是什么意思

人亡政息
  • 人亡政息的读音rén wáng zhèng xī
  • 人亡政息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人亡政息的结构连动式成语
  • 人亡政息的年代古代成语
人亡政息的解释

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人亡政息的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亡政息的用法

人亡政息连动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为何有人说朱元璋刚猛反腐最后却“人亡政息”?

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深谙民间疾苦,所以他对贪污可谓真正的“深恶痛绝”,他的反腐方式,可谓“简单粗暴”,就是一句话“逮住就斩”,可即便这样,他眼中的贪官,还是前赴后继,根本无法绝迹!原因就在于他的铁腕手段,没有结合有效的经济手段,反腐的方式违背了经济规律,而规律又岂是朱元璋能改变的??

明太祖时期,物价高,而官员们的工资低的很,养家糊口都难,横竖都是死,可当官愿意饿死的,能有几位?

应该说,明太祖的反腐,出发点是好的,手段是铁的,效果是有的,但是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他是皇帝,他在世时,这个政策无人敢说,敢说的下场都比较惨!他人为的把违背规律的政策推行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可再厉害的朱元璋,也只有一个,规律却有多个,终究有压不住的时候!所以他去世后,很多政策都变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便是同样强势的明成祖,也不会推行朱元璋这样的反腐措施……假如朱元璋之后的皇帝仍旧严格推行朱元璋的反腐政策,那诸如徐阶、张居正之类的名臣,都得被“剥皮”啊!明朝能不能满200年都会成了问题!

这个世界需要海瑞那样的清官!可如果人人都是“海瑞”的话,这个世界也就没法运行了!

王朝更迭,其根源究竟是什么?如何设计制度才不会人亡政息?

【江河趋势.万流归海;民心所向.国之根基】

纵观历史,王朝兴衰,江山更迭,正应了那句真言:水能载舟,亦能浮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然,何为民心?百姓之利益也。

百川之所以归海乃顺其地势;一朝之兴起则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国之欲固.必顺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历史何尝不是如此。秦始皇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那是他顺应了历史潮流,战乱久之.民心思治;秦二世速速亡国,乃是他荒淫无度,违背民意也。汉之兴起亦知与民生息;贞观之治.民享盛世;宋祖体民,繁荣经济;康熙、乾隆,国向盛极;所以,君若思民意.察民情,国必盛之。反之,如夏桀、商纣、周历王、秦二世……暴君只知搜民脂刮民膏,岂有不亡之理。蒋家王朝的灭亡,很说明道理,因其民心尽失也!

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发起的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千百万劳苦大众翻身当家做了主人,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兴国之本。

所以民心所向兴国之本;丧失民心.国之必亡。这是历史铁之规律。

楚国君主为何要支持吴起变法?而这场变法为何又人亡政息?

后世对于吴起的印象多在于其军事才能,他的“变法”举措虽有所耳闻,但并不是很关注。

其实也难怪,吴起这个人军事很强,其他方面的才能并不是很好。

从他个人行为以及变法举措就能知道,这场变法就像一场“闹剧”一样,即使有楚悼王的支持,也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吴起何许人也?后人评其“无君无父不忠不孝”

吴起的经历其实挺传奇的,别看他能和孙子并列为“孙吴”,位列“武庙十哲”之一,组织的变法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声名,但其实他最初却是出身于儒家。

他曾经是曾参之子曾申的门下,学习的是儒家思想。但是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并没有按照当时的礼制回去奔丧,这就犯了大忌。其实不仅仅是儒家不能容他,中国从古至今的社会环境里对于这样“不孝”的人都比较排斥。

所以在《东周列国志》等小说当中也有故事来写吴起的为人,当然小说的话未必真实,但足以看出后世人对他的人品私德有着什么样的看法。

在一些通俗文学的作品中,说吴起和其母亲是有矛盾的。因为他最初游手好闲,什么事情都不做,有点类似今天的“啃老族”,他的母亲就数落他,让他上进。

于是吴起将自己的手臂咬破,发誓说,此生官不做到将相,就不再回家,母子也不再相见。于是不顾其母痛哭挽留,毅然离家游学,这才拜在了儒家门下。

所以才出现了后来其母去世,他也没有回去奔丧的事情。小说中更夸张,说其仅仅仰天“恸哭三声”。

白居易曾经有诗: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所以,吴起的改投兵家,其实是因为在儒家以及之前的鲁国犯了社会的公约良俗,混不下去了。

吴起到了魏国之后受到了重用,借着李悝变法的基础,改革兵制,西向攻秦,成就了战国初期魏国的霸主地位。

秦魏世仇,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吴起当年攻占了秦国河西之地,将其锁死在了西陲一隅,要不是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强大,秦国几乎永无翻身之日。

吴起在魏国学习了变法的思想,同时因为负责军事,创建了“武卒制”,也就是后人口中的“魏武卒”,一支重甲步兵,在当时非常强劲,秦国军队还不是对手。

后来因为受到猜忌,吴起离魏去楚,得到了楚悼王的赏识,这才有了变法一事。

而当楚悼王去世之后,触动了贵族利益的吴起遭到了追杀。

当时吴起跑到了楚悼王停尸的地方,想借着先王的遗体威胁诸贵族。结果他实在是低估了自己被厌恶的程度,这些人宁可损毁掉先王遗体,也将其射杀。

这件事也导致了后来七十多贵族被灭门。

这件事情也被后世认为其“不忠”,这才有了“无君”、“无父”、“不忠”、“不孝”的评价。

想想看,这样一个人在一个国家施行变法,能不能被人信服?

那么他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吴起变法措施的荒唐,失败是咎由自取

从吴起的经历来看,他到楚国先是被任命为宛城太守,一年之后就被授予了“令尹”的官职。这就相当于当时的“相国”一类,为百官之首。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吴起在楚国虽然身居高位,得到楚悼王极大的赏识,但没有根基。

这导致了两件事:

  • 其一,吴起改革能放开手脚,不用担心损害自己一方的利益(因为根本就没有)。

  • 其二,楚国贵族对他有集体的排斥感。

从他变法的措施来看,其实和商鞅等成功的变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换句话说,吴起并没有学到法家的精髓,其变法从最开始就是错的。

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明法

就是要像魏国一样,在楚国施行法制。

其目的就是培育官府的公信力,杜绝其他学说对于民间的影响。

《韩非子》当中记载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叫做“倚车辕”。就是在市里设置了一个车辕,讲明能搬走它的人会得到奖励,这就是和“商鞅立木”的故事同样的套路。为的就是树立官府的信誉。

第二,减爵

这一措施是对旧贵族影响最大的,它要求收回无功劳的楚国贵族的爵位,用以奖励军功。并且爵位世袭只有三世,之后便会被收回。

更致命的是,他还直接削弱楚国贵族的势力,禁止其养门客、私军,这是剥夺了楚国贵族自保的能力,其影响不亚于直接杀人。

其实这种举措并不能说是有问题,毕竟商鞅当时也是施行了类似的主张。但问题在于秦国是不变不行,秦国灭亡旧贵族也没有出路。

但楚国还没到这种程度,自然会引起强烈的反弹。

第三,强兵

这是吴起做得最有成效的一件事,毕竟在练兵上他是专业的。

其实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耕战”,增加农业生产,强化军事训练,这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但问题就是,吴起的举措不像商鞅一样意在强国,而是重在强兵。

这也就导致了楚国军队的实力确实提升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兵制改革和吴起的训练,楚国的国力并没有像秦国、魏国那样得到太明显的上升。

毕竟前两个措施太过犀利,其变法在国内的阻力相当大,而强兵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事情,做起来自然顺畅一些。

从这里就能看到,吴起除了在楚国没有根基之外,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这场变法在上层社会里,除了王室之外,几乎没有受益者。

和商鞅的变法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有着一批新贵族和宗室子弟的支持,更有着秦孝公在新老贵族之间的斡旋,让新老贵族的生活都有着显著的提升。

也就是说,虽然商鞅触及了旧贵族的原本利益,但他也为其带来了更大的价值。他们之间是私怨,而不是公仇。

吴起变法除了楚悼王之外,在贵族阶层上没有获利者。只有损失没有收获,这样的变法即使能对楚国有利,但太过急躁与不周全,没有成功的可能。

这才是吴起失败的根由。

仅仅五年的变法为何会有些许效果?

但不可否认,吴起的变法确实让楚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比如伐赵救魏,进军黄河沿岸;平定百越,占取苍梧、洞庭之地。

一时间,楚国的兵锋极盛,令诸国畏服。

但也要看到,这主要都是军事上的成就,和吴起强兵的措施有关,并不是变法在楚国有着多大的国力提升,毕竟才短短五年时间而已。

如果要说吴起变法最大的影响,除了兵制上的提升之外,还有他死后楚国的举措。

就像刚才说到,吴起是被旧贵族射杀的,连带损毁的是楚悼王的遗体。原本杀个吴起根本不算什么大事,但是侮辱先王遗体的问题就太严重了,这引起了楚国上下的愤怒。

连先王遗体都敢损毁,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起兵造反了?

于是借此机会,新上位的楚肃王对旧贵族势力进行了铁血般地清洗,屠灭了七十多家。

注意,不是杀了七十多人,而是灭了七十多家。

这就让楚国朝堂上旧贵族势力大伤元气,同时吴起的一些举措也得到了施行。

比如根据《韩非子》、《淮南子》等典籍记载,从此之后楚国的爵位两代人之后便被收回,比吴起当年三世的举措还要激进,当是这次事件旧贵族为了平息楚国上下怒火而做的妥协。

本来吴起变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楚国王室,所以楚肃王也乐见其成,推进了一些措施。

所以说,吴起变法的些许成功,是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和宗室与旧贵族权力斗争的结果。

吴起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改革了兵制,给楚国提供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强兵”的效果远胜“强国”。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人亡政息可以取哪些名字
人亡政息的反义词
  • 【发音】rén cún zhèng jǔ
  • 【解释】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