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指叶;红:指花;肥:长得旺;瘦:枯萎。草木绿叶茂盛而花朵却萎凋稀少。形容暮春景色。
宋 李清照《如梦令》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宋词中的“绿肥红瘦”指的是春末夏初的时候,也就是暮春时节。这个时节正是绿叶茂盛,而花朵开始消瘦的季节,代表着春天归去和夏日降临。“绿肥红瘦”这个词语,出现在宋词中的频度较高,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最为知名,其中“绿”指的是绿叶,而“红”指的是花朵,这是一种诗词中常用的借代修辞手法。另外“肥”与“瘦”还有通感、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内。
李清照在词中这样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华所在,历来为世人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色彩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更加茂盛,绿意盎然,“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雨打而凋谢变少,是状态对比。这四个字搭配组合之后,显得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从而让读者联想到“红瘦”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指绿叶繁茂的夏日即将来临,令人赞叹。
“绿肥红瘦”一语,还频出现在其它宋词之中,均表相同意境,如宋赵长卿在其《鹧鸪天》一词中有“绿肥红瘦春归去,恨逼愁侵酒怎宽”。宋魏了翁在其《水龙吟》一词中有“记曾犯雪,重来已是,绿肥红瘦”。宋赵善括在其《满江红》一词中有“谁忍见、绿肥红瘦,鲜欢多感”。宋黄机在其《谒金门》一词中有“风雨後,枝上绿肥红瘦”。
另外,宋人吴礼之在其《桃源忆故人》一词中有“柳外斜风细雨,红瘦绿肥春暮,肠断桃源路”。将“绿肥红瘦”一词颠倒用之,亦不失其本意。答主十分喜爱宋词,曾填过《渔家傲》一词,其中用到了“红瘦绿肥”一语。原词如下:
渔家傲·春暮
已是东风吹落絮,檐头昨夜潇潇雨。
红瘦绿肥知几许,回首处,
林深忽送流莺语。
我欲往寻疑旧路,徘徊烟里天将暮。
但觉年华流水去,无从诉,
如何留得青春住。
谢邀!
绿肥红瘦:应该是出自宋朝李清照作的《如梦令》原作内容如下: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元朝赵善庆 《落梅风·暮春》曲中也曾引用绿肥红瘦:“叫春山杜鹃何太愁。直啼得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直接含义是:绿叶茂盛,花渐凋谢。
诗词中指暮春时节,花已逐渐凋零衰败,而草木枝叶仍然茂盛的景色。
绿—指的是叶;红—指的是花;肥—因为原诗是“应是绿肥红瘦”所以指的是叶子长势旺盛;瘦—因为原诗是“应是绿肥红瘦”所以指的是花儿稀疏,不如叶子旺盛。用了借代的修辞,用某物的主要特征代指某物“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年轻时的李清照,家境优渥,生活悠闲。春来花红柳绿,对景感怀,小酌怡情,力不胜酒,不觉微醺,在乱花馨香中酣然入梦。早晨醒来,唯恐错过了春光,也担心疏风狅雨摧残了春色,急不可耐的让人去看。把真的红肥绿瘦,想成了绿肥红瘦。此人的热爱生活,眷恋春天的小女儿情态跃然而出。
绝句漫兴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春尽杂兴 找荣沛
春暖催情了无迹,杨花榆荚饶梁飞。
野丛低落有胜景,红瘦绿肥拚高低。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讲的是北宋时期的故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确实是出自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可是呢,剧表达的意思和词的不大一样哦。
剧中背景是在北宋,那个年代里,红,代表男人,绿色呢,代表女人,所以在一般要做什么大事或者是在婚嫁的时候,男人穿红色的衣服,女的穿上绿色的衣服,彰显自己尊贵的地位。
所以我们明兰出嫁穿的是绿色的喜服,墨兰出嫁的时候也是绿色喜服,毕竟两位嫁过去都是做主母的,
最后,漂亮的颖宝镇楼
二苏陪镇楼(◎`・ω・´)人(´・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