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减人员;紧缩机构。
《南史 陈暄传》:“徐陵为吏部尚史,精简人物。”
精兵简政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精减人员,缩减机构。
1.牛弘跟太傅讨论起精兵简政的问题。
2.晋冀鲁豫边区的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做出了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
3.并贯彻保障人权条例,实行合理负担,开展减租减息,实行精兵简政,认真整顿“三风”。
4.后来,团里按照上级的要求,要进行精兵简政。
5.她今日里两次见到自家弟子的怂样,便暗暗下决心要精兵简政来。
6.这项政策在助推我省县市精兵简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7.陕北开始垦荒大生产和精兵简政。
8.精兵简政历来被誉为开明政策 。
9.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
10.要实现精兵简政的目标,必需要从精官和减官做起。
精兵简政的意思是
精减人员,缩减机构。
成语基本释义:
[ 成语形式 ]
ABCD式的成语
[ 成语结构 ]
联合式成语
[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语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
[ 成语繁体 ]
精兵簡政
[ 成语正音 ]
简,不能读作“jiān”。
[ 成语用法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精减人员,缩减机构
精兵简政的内容是精减人员,缩减机构。
精兵简政简的意思是:简化
出自:《南史·陈道暄传》
精兵简政,意思为精简人员,缩减机构,也比喻精简不必要的东西。精:经过提炼或知挑选的;精华。简:使简单,简化。政: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
好处在于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精兵简政政策的普遍实专行,对于减少消费,增加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克服物质困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起了积极作用。
精兵简政
谓党政军紧缩机构,精简人员。亦借用于一般的去除繁冗,力求简要
利:
精兵简政政策的普遍实行,对于减少消费,增加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克服物质困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起了积极作用。
实行这一政策后,部队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战斗力有所提高,并使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得到加强,从而更加适合敌后游击战争的环境。
弊:
兵员数量少了,短时间内,对敌人的威慑小了。
1.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出 处
《南史·陈暄传》:“徐陵为吏部尚史;精简人物。”
2.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挤了进去。
出 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五:“众人一拥而入,迎头就把了缘拿住”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提出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
从本年初开始,由于日伪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残酷“扫荡”,抗日根据地明显缩小,财政经济极端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相应地缩小军政机构,才能克服物质困难,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在11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当时米脂县参议会议长、开明士绅李鼎铭等11人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精兵简政”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对此主张立即采纳,并于当日起开始在各抗日根据地内广泛施行,中共中央指出:为进行长期斗争,准备将来反攻,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精兵简政,节省民力,是目前迫切的重要的任务。
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党、民众团体脱离生产的人数必须缩减,务求全部脱离生产的人数不超过、甚至更少于居民的3%。中央军委也发出相应指示。要求全军整顿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
中共中央还指示,精简下来的干部不应降级使用,而应集中于山地或送一部分到中央,加以长期培训,以备将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