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百家争鸣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
1.中国的互联网由于能允许百家争鸣,从而点燃了一场革命。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4.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开始和不断扩大,“百家争鸣”变为“两家争鸣”。
5.中华文化复兴开始了,必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6.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的诸子百家争鸣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7.如果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不顾安定团结,那就是对于这个方针的误解和滥用。
8.这也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阶段,现在正是百家争鸣的时期。
9.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10.对我们而言,未来2年就不见了,大的SNS网站还会继续大,但一些细分领域会百家争鸣。
允许各家发表自己不同的言论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意思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思想流派风起云涌,彼此争相传播,扩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争相著书立说,或者游说宣传,以达到扩大影响的目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双百”方针,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生产力大发展的表现,根本原因就是铁器的出现,让生产力有了质的提高,这样社会富余的劳动产品大增,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也让更多的人有余力去思考问题。
如果生产力不发达,大家要每天去劳动让自己吃饱饭,这样的情况下,人很难有功夫思考,也就不会有百家争鸣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周天子的权威已经没有了,管不了下面的各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们有点小矛盾闹起来,只能靠自己的拳头解决问题,所以让自己变强大,以便方便和其他诸侯国讲道理成为每个诸侯国最迫切的需要。
想变强,就要依靠一种思想去引导,这就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政治基础,因为变强这种事没谁知道标准答案,所以大家只好都试试,有崇尚周礼变强的儒家,有强调秩序的法家,有耍阴谋的兵家,还有倡导爱与和平的墨家,大家提出自己的思想,让国君选择,国君押宝押对了,就变法变强,和别人讲理的时候也可以更大声。
百家就和现在的咨询公司一样,负责出方案,让国君负责选择,一旦被国君看中就可以飞黄腾达,所以大家努力提出不一样的看法,这是百家争鸣的政治基础。
第三个原因是当时国际环境比较宽松,小国众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可能有百家的出现,一个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国家不喜欢就可以去下一个国家。盛世的时候,大家的思想都很统一,这样利于生活安定,大家一块赚钱过好日子。乱世就会有大量离经叛道的说法出现。
只不过春秋战国时代,人还比较质朴,还有很多根本问题要去思考,所以怪力乱神的学说比较少,但是也留下了五行,星相这些。后面的乱世大家对于根本问题不再思考,直接就是封建迷信的东西,比如黄巾教,明教这类的。
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春秋和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层出不穷。有一些学术门派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大。
一、儒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子夏、孟子以及荀子等人。
(1)孔子是儒家学说的祖师爷,代表著作有《论语》等。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是
① 在政治方面,主张实行“仁政”和“克己复礼”。其中“礼”是指周礼,就是由周文王和周武王、周公旦制定的周朝礼仪。“克己复礼”的意思是指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遵守周礼。
② 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指无论地位高低或者富贵贫穷,每个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和学习。“因材施教”的意思是根据每个学生独特的情况和特长,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2)子夏。子夏也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宗师级人物。魏文侯亲自拜子夏为师,聘请子夏去西河地区传播儒家思想。子夏带着徒弟们在西河地区传道授业,把西河地区经营成儒家思想的教育基地。
(3)孟子。他是战国时代的儒家宗师级人物,代表著作是《孟子》。孟子主张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国家放在第二位,把国君放在最后一位。在教育方面,孟子主张“易子而教”。
(4)荀子。他的代表著作是《荀子》。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以及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二、道家。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是老子和庄子。道家崇尚自然。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著作是《道德经》,也叫《老子》。老子认为“物极必反”,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
(2)庄子喜欢逍遥自在,不喜欢受到约束。他的代表著作是《庄子》,后来被尊称为《南华经》或《南华真经》。
三、名家。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学派非常陌生。“名家”是指把思维的形式、规律与名实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派别。名家学派擅长辩论,属于哲学类思想门派。代表人物是邓析和惠施、公孙龙。
(1)邓析的代表著作是《邓析子》。邓析主张“不法先王,不是礼义”,反对继续沿用西周礼仪制度。
(2)惠施也被尊称为惠子。因为惠施与庄子是朋友,所以在《庄子》这本书里也记载了一些惠施的学术观点和论述。
(3)公孙龙的代表著作是《公孙龙子》。他留下一个有争议的辩论话题"白马非马"。
四、墨家。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墨家门派的宗师级人物。墨家的墨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的理工科。墨家门派思想超前(先知),纪律严明。墨家弟子们崇尚节俭,都过着苦行僧一般的清贫生活。墨家在战国后期逐渐走向衰落。
墨子的代表著作是《墨家》。墨子的主要观点是“尚贤”、 “兼爱”“非攻”和“节用”等。“尚贤”是指尊重有华才而且品德高尚的人。“兼爱”是指不分地位高低、关系亲疏,一视同仁地爱护别人。“非攻”是指崇尚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五、法家。法家主张推行“法治”,追求富国强兵。法家的代表人物有管仲、李悝、商鞅、韩非等人。
(1)管仲在齐国颁布法令,首先提出“以法治国”的原则。
(2)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学习和借鉴当时其它诸侯国的经验,组织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法经》。
(3)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把魏国李悝的《法经》改编成《秦律》。秦孝公根据《秦律》治理秦国。
(4)韩非。他也被尊称为韩非子,代表著作是《韩非子》。韩非将法家思想中的“法”、“术”和势”汇集成一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法家思想学说。
古代的法家思想和现代的法家思想有明显的区别。最大的不同点是古代的法家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六、阴阳家。战国时期,邹衍创建阴阳家学派,主要内容是“阴阳说”和“金木水火土五行说”。虽然到了汉朝以后阴阳家这个门派逐渐没落,但是“阴阳说”和“金木水火土五行说”被道教继承与进一步发展。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他也被人尊称为邹子,主要代表著作是《邹子》。邹衍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
七、农家。许行在战国时期创建农家学派,尊崇远古时代的神农氏为祖师爷。农家主张“重农抑商”的原则。《孟子》和《吕氏春秋》这两本书籍记载了一些关于农家思想的论述。
许行是农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八、方技家。方技家包括医学、占卜、星象、相面术这四大技能。方技家的代表人物是扁鹊。他的主要代表《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都已经失传。
九、兵家。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和孙膑、吴起等人。
(1)孙武也被人尊称为孙子,代表著作是《孙子兵法》。
(2) 孙膑曾经和田忌共同带领齐军打败魏军,解救赵国和韩国。孙膑的代表著作是《孙膑兵法》。
(3)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曾经率领魏军打败秦国,夺取西河地区。吴起的军事著作是《吴子兵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对待这些文化,可以采用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和继承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且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