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画龙点睛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该章的末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我的作文写的本来已经很差了,可是加上刘老师画龙点睛的句子后,我的文章焕然一新。
3.而且不要忘记添加一些作为画龙点睛的配件!
4.高线材叉把手和强大的钢架,加上画龙点睛。
5.好对联得配上好字,才能收画龙点睛之妙。
6.这首诗中的“绿”字可谓是一字千金,画龙点睛之笔呀!
7.画龙点睛的故事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8.这项工程本来很好了,经过他画龙点睛的修改后,变得更完美了。
9.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他都擅长画龙点睛。
10.没有你画龙点睛的一笔,这幅画还真没什么看头。
画龙点睛原意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者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从构成上看,“画龙”与“点睛”是并列的动宾词组,二者结合一起,从“画龙”到“点睛”又形成递进关系。汉语之妙,回味无穷,仔细琢磨,别有一番韵味!
画龙点睛的意思是: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画龙点睛:[ huà lóng diǎn jīng ]
释义: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有力。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说话和写作。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