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个饼子以解饥饿。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也比喻借空想安慰自己。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画饼充饥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1.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
2.有时只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3.如果基础不好,想考个好成绩也只能是画饼充饥而已。
4.他是个讲究实际的人,像这种画饼充饥的做法,对他来说是无济于事的。
5.你那样做不过是画饼充饥,实际上于事无补。
6.这类改革可能只是画饼充饥而已。
7.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都是权宜之计。
8.画饼充饥无法解决问题,让我们立即行动吧!
9.这种做法无异于指天射鱼,画饼充饥,丝毫不能解决问题。
10.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画饼充饥”是主动心理暗示,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特别是用来欺骗别人。
“望梅止渴”是被动心理暗示,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画饼充饥 [ huà bǐng chōng jī ]: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出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原文是:“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造句: 没有实际行动,理想只能是画饼充饥,无法成为现实。如果基础不好,想考个好成绩也只能是画饼充饥而已。他是个讲究实际的人,像这种画饼充饥的做法,对他来说是无济于事的。公司的改革不能画饼充饥,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类改革可能只是画饼充饥而已。你只知空谈理想而不去实践,不过是画饼充饥罢了! 望梅止渴 [ wàng méi zhǐ kě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原文是:“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造句: 面对理想,我们要鼓足干劲,迎难而上,绝不能望梅止渴。一路上将军一直用望梅止渴的方法刺激着队伍走出了沙漠。他没钱买别墅,只好天天看着房屋广告望梅止渴了。如果不潜心钻研,一心只想走捷径,恐怕是望梅止渴,无济于事的。这种望梅止渴的办法,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这些珠宝在太贵了,瞧瞧橱窗里陈列的样品望梅止渴,过过乾瘾。画饼充饥(拼音huà bǐng chōng jī),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画饼充饥原意为画个饼来解除饥饿,后引申为比喻凭空想出来的眼前急需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画饼充饥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即使画成千上万个饼,也不可能真的填饱肚子。告诉人们做事要脚踏实地,如果只会凭空想象,画饼充饥,最终必定一事无成。
主要作主语、谓语、宾语。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道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能动的调节身体。画饼能解一会儿饥,没有吃的一样会饿死这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和‘画饼充饥’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能起到精神医疗的作用。
不能起到实际性的解决问题的作用,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物质的决定性作用。
画饼充饥是抓住人性的弱点,给其描绘伸手可及的希望,诱惑其沿着他为他们指定的路线走,达到他的目的,但其实是可望不可及的水中月天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