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跟;走过李子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晋 干宝《搜神记》第15卷:“惧获瓜田李下之讥。”
瓜田李下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同瓜李之嫌。
1.考试时东张西望,就难免有瓜田李下的作弊嫌疑。
2.为了避免瓜田李下惹是非,经理从不单独与女同事出游。
3.但瓜田李下,嫌疑难辩,万一已拘者畏法混供,也甚怕堂讯之下,玉石不分。
4.他曾出现在案发现场附近,所以警方认为他难脱瓜田李下之嫌。
5.自从先生过世后,为了避免瓜田李下,好交际的她深居简出,谨言慎行。
6.他是真心诚意在帮助寡嫂的,你们真不应该瓜田李下乱怀疑。
7.孤男寡女深夜同处一室,虽无私情,也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
8.所以,立法会议员若认为梁展文陷身瓜田李下,则对担任公司董事,也应该有此警惕。
9.即使没有做出违法乱纪的事,但瓜田李下,也难免会授人话柄。
10.众目睽睽之下,孤男寡女,同处一室,毕竟有瓜田李下之嫌。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瓜田李下的作者是曹植。
丈夫死时妻子年少, 公爹壮年, 小叔子已成大人。
就像走在瓜田里穿鞋子, 在李子树下扶正帽子。
容易让人们说闲话。
这种情况该不该改嫁呢?
“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出自《北史·袁翻传》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正人君子应主动必嫌,远离有争议的人和事。否则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自己有理却难辨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