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海纳百川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心怀等。
1.十堰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海纳百川让她充满生机和力量;
2.这个俱乐部是大家的俱乐部,我们崇尚:上善若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理念;
3.酒店在充分体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气派与精致的完美融合。
4.你在别的地方碰到什么人,在上海就能碰到,所谓海纳百川也。
5.其二,今日的上海是海纳百川之城,正开放地迎接各地人士前来创业发展。
6.快来体验中餐总厨滕师傅主理的上海美食,给您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正宗上海美食体验。
7.浩瀚的长江从此奔流而过,浇沃千年,孕育了海纳百川、多元多姿的荆楚文化。
8.希腊以大海和高山引以为豪,海纳百川,包容整个世界,壁立千仞,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屈服。
9.再,无锡发达的交通及其枢纽地位是无锡饮食海纳百川的重要保障。
10.世界如此之大,海纳百川!
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
一、文化释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顾名思义,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阔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同时,海纳百川还有包罗万象的意思,常常用来形容事物壮阔雄奇,难以形容,于是用"海纳百川"来形容。
四川大学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校训。
二、背景 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意为: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上下联最后一字--"大"与"刚",意思是说,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更表明了作者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壁立千仞"的刚直,来源于"无欲"。这样的气度和"无欲"情怀以及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正是中华民族需要传承的精神。
三、作者简介 林则徐,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句话!是出自晚清名臣“林则徐”的一幅,传达林则徐思想,对:“人的思想品格树立,人的胸襟造就”借物(壁立…………乃大)言志。
借助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传导的意义是:一个人!要想达到象(刀切一般的,高矗笔直的,稳健刚毅的壁仞性格)壁立千仞,这样的高贵思想性格,就必须做到“无欲则刚”。
无欲则刚!应该这样去理解认识:关键切中要害,即欲和刚意思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欲则不刚”,“刚则不欲”。在这种矛盾状态前提下,想实行思想品格修持,就需要做出决择,必须放弃“欲”(欲:泛指私欲,危害公道范畴的私欲。如自私自利,对人们欺凌,称霸,草践人民,危害社会公德一类),才能达到刚的程度,也就是才可达到象“壁立千仞”一样,实现:刚强,正直(正直包括:公道,公正,刚正不阿)的人生高贵品格。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传导的意思是,一个人想达到象大海一样的胸襟和气度,就必须学会象大海一样的容纳度量,去学着接受容纳成百上千条的河流涌入,自己的内心,或思想能够容得下,才可称得起胸襟的广阔(度),思想的深厚(度),最终总结概括表达为“大”,达到深藏的集中体现的意图。
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解说到此!仍然停留在这句话意图的表层。继承深挖暗涵的意义,更有深喻。
以上所提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思想意义。如果挖掘现实意义,其中暗涵的是,是体现一个人在具有广阔胸襟,深厚思想的前提下,做实际的事。做实际事,就是要把这些“成百上千条河流汇聚在一起,形成广阔无际的,无限的,实际存在力量”,达到成百上千条河流的永远存在的意图。
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集中体现“大”,经过深挖暗涵,是有容乃大的“大”,最终才达到百,千条河流达到共存的结果。那么!“大”究竟体现了什么?回答是,最终体现的是“大”的:“大德”。正是人们通常所提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这种大德。再具体解释:大德必具大能,大能的发挥,让千百条河流得到了永存。
海纳百川: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世人皆知,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首先要拥有超越常人的胸怀,去容纳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但是这一点,虽然说起来十分容易,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又是寥寥无几。
但毫无疑问,曹操可以算作其中之一。不论其他,只凭这一首《短歌行》,便足以证明。若非心怀天下,是苍生为己任之人,定然难以写出,如此恢弘大气,而又殚精竭虑的古诗。
意思是: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出自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堂联的意思是: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折芳愧遥忆,永路当日勖。远见故人心,平生以此足。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
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铭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栖岩君寂灭,处世余龙蠖。
良辰不同赏,永日应闲居。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赏析:此诗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
当时李白正待诏金门。扬雄《解嘲》:“历金门,上玉堂。”应劭注:“金门,金马门也。”苏秀才,名不详。李白在诗中写道:“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从诗中“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两句来看,苏秀才的隐居之处确实非凡。
“鸟鸣檐间树,花落窗下书。缘溪见绿篠,隔岫窥红蕖。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李白向来对这种自然造化的胜景就一往情深,于是就想象着苏秀才一定在眷恋自己,以至于“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待诏金门的李白似乎按捺不住内心的期盼,表示身世两忘,跟随苏秀才在大自然中终老一生。“得心自虚妙”的“得”既指苏秀才,当然也包括李白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