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作宾语;指给人强加罪名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用白话文来讲,就是一定要给一个人一个罪名,还担心会没有借口去治他的罪吗?指的是随心所欲的诬陷他人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说明了,不管你做没做错,甚至是做没做那件事,只要别人要害你,他都可以找出理由。
出自春秋时期,《左传.僖公十年》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
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
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
"伏剑而死。
后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莫须有:
“莫须有”的典故,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传记岳飞被捕,案子将要做成的时候,韩世忠不服,找秦桧质问。秦桧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的反动信,虽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就是莫须有被人注意的开始。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原指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告熔化;毁谤不止,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后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置人于死地。
三人成虎: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