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李广未封”。
唐·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出自《滕王阁序》,并非《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是唐代王勃所作的一篇骈文,不仅对偶工整,辞藻华丽,更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文章用典颇多且自然恰当,因而颇显典雅而工巧。在描绘了滕王阁壮景和宴会盛况后,借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个典故,抒发了年时易逝、功业难就的感慨。
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冯唐颇负盛名,德才兼备,汉文帝时已不年轻,但官职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时,略有升迁,但不久被免官闲居。直到汉武帝寻求贤才, 听到人们盛赞冯唐,才召见了他,但这时冯唐已九十岁余,不能复为官,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冯唐青壮年时,正逢历史上有名的 "文景之治",政治上还较清明, 两位皇帝还比较励精图治, 但冯唐一直没得到重用, 空有满腹经纶, 难遂报国之心, 直到白发皓首, 也没得到施展的机会。而王勃写作《滕王阁序》时,仅有25岁,正值青春年华,应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时,按理不该有如此消沉之语。但是,在写罢此文的一年之后,满腹壮志的王勃就溺水而亡。也许是挥毫诗文的王勃于冥冥之中预料到了自己将死的结局,遂而含有老气横秋之态;王勃乃为少年奇才,未冠而仕,却因一篇《斗鸡赋》惹得圣心不悦而被逐,后来又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再次被贬。如此年纪,就经历这般坎坷,又怎能不伤心欲绝,才发出了"冯唐易老"的慨叹。
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 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小七十余仗, 他悉数参加, 而且英勇善战, 令匈奴闻风丧胆,"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千古名句,所言正是这位"飞将军"李广。但是这样一位传奇名将,最终却得不到封侯之赏,而和他同时参加对匈奴作战的将领中, 才能和声望远远不及他的数十人却被封侯。李广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 引咎自杀。全军将士痛哭失声,"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这就是"李广难封"的典故。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皆为汉朝史实,都同汉武帝有关。前者是他想用冯唐而为时已晚, 后者的赏罚不明他亦是难辞其咎。如此两件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浪费人才和用人的主观随意性。他们的" 求贤""访贤"是出于"权欲",他们"论功行赏"是施展"权术"的虚伪口号,而"圣心好恶"才是对臣下行赏贬谪的标准。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痼疾,也是造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根源所在。写作《滕王阁序》的王勃,满腹才情,却不得圣心,又屡遭嫉害,虽与冯唐、李广所遇世事不尽相同,壮志难酬的悲慨之心却是一致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道尽不平,婉转悲鸣,堪称历史绝响。
lǐguǎngnánfēng成语释义见“李广未封”。成语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感情色彩中性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李广难封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
总之,两个人都是忠臣良将,但都因为当朝皇帝,而错过了被重用的,被封赏的时机,等到皇帝明白他们的重要性的时候已经晚了.现在多用这句话指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易的意思是容易,和下一句的难相反.还有疑问参考下面的地址:
形容功高不赏,命运乖舛。典出唐王勃《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西汉大将李广屡击匈奴,身历70余战,战功显赫,有“飞将军”“猿臂将军”之称。当时,诸部校尉以下,才能、名声不如李广而因军功封侯者有数十人,唯独李广至死未被封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汉文帝时年龄已经较大了,但官职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时,略有升迁,但不久被免官闲居,后来汉武帝寻求贤才,听到人们盛赞冯唐,就召见了他,但这时冯唐已九十余,不能复为官,这就是“冯唐易老”的故事。
冯唐青壮年正逢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时期,政治上还较清明,两位皇帝还比较励精图治,但冯唐一直没得到重用,空有满腹经纶,难遂报国之心,直到白发皓首,也没得到施展的机会,难怪事隔700多年王勃年纪轻轻就发出“冯唐易老”的感叹。
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小七十余仗,他都参加了,而且英勇善战,匈奴闻风丧胆,称他为“飞将军”。唐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千古绝唱,可谓妇孺皆知。但就是这么一位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名将,最终也不得封侯之赏,而和他同时参加对匈奴作战的将领中,才能和声望远远比不上他却被封侯的达数十人。“飞将军”李广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引咎自杀。全军将士痛哭失声,“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这就是“李广难封”的悲剧。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这两件史实,都发生在汉朝,都和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有关。前者是他想用冯唐而为时巳晚,后者的赏罚不明他是难辞其咎的。这两件令人叹惋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浪费人才和用人的主观随意性。他们的“求贤”“访贤”是出于“权欲”的需要,他们的“论功行赏”只不过是施展“权术”的一个虚伪口号,而“圣心好恶”才是对臣下行赏贬谪的标准。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痼疾,也是造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句。拼音:féng táng yì lǎo ,lǐ guǎng nán fēng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同样是汉武帝用来痛击匈奴人的大将,咱们且把李广和霍去病比上一比。
霍去病十八岁第一次统兵出战,率八百轻勇骑斩首捕虏两千二十八,战后续功,封冠军侯。
也许有人要说霍去病他毕竟是皇亲国戚,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所以汉武帝才厚赏高封。
其实不尽然,后文再说。
先说说李广初入战阵。
李广是世代名将,先祖李信是战国名将,自小学习的就是打仗,科班出身。
早在汉文帝时期,李广以普通一兵,“六郡良家子”身份入伍当兵。
要知道在汉朝,“六郡良家子”可不是普通的汉朝人物,他们稍微有点能力,就可以出人头地。
所谓六郡,就是长安城周围的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这六郡的年轻男女,只有不是从事贱业的家庭出身,女孩子可以入宫做宫女,很出了几个贵妃皇后太后的。男孩子可以去皇宫当卫兵,军队中一般也优先提拔六郡良家子,出了很多大人物的。
用现代语言去形容,良家子就是政治清白的孩子。
李广入伍之后,表现英勇,被征召为“中郎将”。
“中郎将”即是皇帝的卫士部队,所以汉文帝多次亲眼目睹了李广的勇猛,感叹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然而真是如此吗?
领导说的话你莫全信!领导的话你要细细参详,有时候领导的赞赏其实是委婉的批评,有时候领导的批评其实是真心的赞赏。
汉文帝
汉文帝雄才大略,也是经过残酷斗争后才登上帝位的,看人识人用人也是非常准的,他说李广可惜,他就会让李广永远可惜下去,李广也确实有他的 可惜之处。
后来很快李广就漏出了他的“缺点”,解释了汉文帝为什么要让他可惜下去。
李广将兵,宽缓温暖,与士卒同甘共苦,如果军中缺粮缺水了(远赴塞外打击匈奴,缺粮缺水很正常),李广也就不食不饮,与士兵一起忍饥挨渴。
在李广的军营中,没有严格的队列和条令,宿营的时候,各自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晚上也不安排太多的士兵值守站岗,因为他爱惜士兵站岗辛苦,只在远处设些警戒哨。同时幕府中的文书和簿记也是能简省就简省,只记录士兵们的辛苦和战功。
一句话,李广非常在乎士兵的福利,他打仗,全凭着他的武勇,个人武艺高强,敢于拼杀冲锋。遇到了朝廷赏赐酒食,他也是与士兵共食,从不独食。
所以,士兵们都很爱戴他。
连长安城中的百姓也很喜欢他。
因为他历任七个郡的太守,领兵打仗四十余年,家里就没有多余财物,从来也不购买产业,妥妥的一个“大清官”。
这就很危险了,军队是朝廷的军队,你李广向军中士兵施恩义,意欲何为?辛苦征战,不置办产业,志向有多大?
虽然大家都知道李广没异心,他就是这么个人。但皇帝不得不防啊!李广民望太高了。
反观霍去病。
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的酒食,他享受不完,情愿臭了扔了,也不给士兵吃一口。
霍去病的态度很明显,我眼里只有皇帝,没有士兵。
什么领导能不喜欢霍去病呢?
有人说李广迷路属于运气不好,其实不尽然。
卫青和霍去病以及程不识等将领为什么不迷道呢?
卫青和霍去病以及人家程不识的部队队伍严正,号令严明,组织严密,不允许自由散漫,扎营之地有阵有法,不允许贪图水草丰美。前锋,中军,后卫,斥候,各司其职,各占各位。凡宿营、前进、后退,皆有令可行,有人负责。跟随的幕府工作人员也工作严谨,不怕劳烦,一路行来,举凡地形,水文,物产都一一记录在案,随军携带,一切都有账可查。
这种军队怎么可能会迷路呢!
李广的部队就缺少了这些工作,一大帮子人专检水草丰美的地方宿营,一窝蜂糟蹋完了,拔营就走,既不记录,也不留底。
行军之时,只有少部分斥候在前面一边侦查一边带路,斥候发现了敌人,后续部队一窝蜂冲上去战斗,斥候总是在最前线的,斥候都战死了,也就找不到路了。
李广的军队怎么可能会不迷路!
李广迷路可不是只有一次,先前有一次因为行军路线无章无法,陷入了匈奴人包围圈,李广本人被匈奴人生俘了去,仗着武勇匹马逃回,可是军队也就全军覆没了。
李广领兵全军覆没也不是只有一次,有一次如果不是张骞去救他,他早就被匈奴人又生俘去了,这一次他的军队也全军覆没了。
李广每次打仗伤亡都很大,士兵平时不流汗嘛!
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皇帝皆是雄才大略的人主,一个人不封侯李广,也许是个人好恶的关系,勉强可以说李广命运不好。
三代皇帝皆对李广不封侯不是没有原因的,用命运也解释不通。
这么说,李广也就是生活战斗在冷兵器时代,他仗着箭术神奇,枪法精猛,勇猛能打,可以做上领兵之将,边疆太守。
最大可能他会成为一名战斗英雄,受万众敬仰。
指挥热兵器战斗是他绝对不可能建功立业的,只会打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