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完全丧失;比喻破坏无余。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位少爷话也收了;接过卷子来,倒给人家斯文扫地的请了个安。”
斯文扫地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1.虽然已穷愁潦倒,但他仍不愿为了换取几个铜板而去做斯文扫地的事。
2.貂裘换酒斯文扫地蜕化变质误入歧途。
3.然接下来的政治运动使知识分子斯文扫地,教育成了重灾区,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4.把实习搞成强制,真是斯文扫地,有辱校格。
5.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斯文扫地之事,时有所闻,令人慨叹。
6.跟赵教授比,广招正局级以上官员读所谓“论文博士”,免费发放“博士文凭”的大学,可谓卑躬屈膝,斯文扫地以尽。
7.“文革”期间,人妖颠倒,文化受蹂躏,斯文扫地,教师曾被谩骂为“臭老九”。
8.与其事后不顾颜面、宁可斯文扫地地下跪求饶,不如事前端正态度、严于律己,杜绝任何侥幸心态。
9.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斯文扫地,可说是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
10.贪官并非从来就贪,尝到了甜头,才会渐渐泥足深陷。酒鬼并非从来就饕餮,酒奋了精神活了思维,明知酒到酣处才最美,烂醉如泥斯文扫地,却难在兴奋时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