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破的;坏了;珍:爱惜。把自己家的破扫帚看成价值千金的宝贝;很爱惜。比喻东西虽差;自己却非常珍惜。
宋陆游《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弊帚虽微亦自珍。”
敝帚自珍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自己的东西不值钱舍不得扔。
1.如果你连敝帚自珍都做不到那你也应该成不了大事情。
2.文章总是自己的好,敝帚自珍,人之常情。
3.我晓得这块腕表不值钱,然而敝帚自珍,我就是?不得把它抛弃。
4.请谅解我没依照您的看法修改文章,就算是敝帚自珍吧!
5.爷爷的自行车已经良多年了,但他老是敝帚自珍,还常常骑着它去逛街。
6.这件饰物是奶奶生前送给他的,固然常识几块钱的地摊货,但他敝帚自珍,视它为宝贝。
7.这枝旧钢笔跟我几十年了,敝帚自珍,就是捨不得丢。
8.对别人的货色,他满不在乎;对本人的东西,他敝帚自珍。
9.不管怎么说我的东西我就应该敝帚自珍。
10.对于企业文明,相对不能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的思维,更不能敝帚自珍,谢绝改革与变更。
敝帚自珍_成语解释 【拼音】:bì zhǒu zì zhēn 【释义】:敝:破的,坏的;珍:爱惜。
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出处】: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一量放兵纵火,闻之可以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宋·陆游《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敝帚虽微亦自珍。” 【例句】:但写出以后,却不很爱惜羽毛,有所谓“~”的意思。★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三〉》敝帚自珍不是敬辞。敝帚自珍是个谦词,因为敝帚自珍的意思是: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很爱惜。
敝帚自珍(拼音:bì zhǒu zì zhē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
“敝帚自珍”的原义是将破旧的扫帚视作宝物来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并不好或不贵重,但自己爱惜;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出自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
“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
刘秀定都洛阳后,各地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依仗四川险要地势,自立为帝,国号“成家”。
次年,刘秀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大获全胜。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杀死了公孙述全家杀死,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处分。
“敝帚自珍”和俗话“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看起来似乎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前者是对一件用旧的扫帚十分珍惜,都舍不得丢弃;后者则认为,不丢了旧东西,就不会拥有新的东西。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实则是反映了一种对事物的认知、观念。无关对错。
世间任何一种事物,都会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做法。
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同为一件事物,而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所形成的。
这种认知,是与每个人的年龄、经历、性格、环境、文化等息息相关的。
一把旧扫帚,老年人、生活相对贫困的人、过日子仔细的人、甚至是喜欢收藏旧物的人,都会视它为“珍品”,不到彻底报废是舍不得扔掉的。
这是一种为人所固有的消费心理和习惯。可能会有改变,但比较难。
一把旧扫帚,年轻人、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比较喜欢时尚的人,会把它随手扔掉。
他们会认为,天天要用的东西,要看着舒服,用着顺手,绝不会因为一把旧扫帚,影响居家的美观或者生活的质量。
对于两种不同生活观念和消费方式,都是源于用扫帚之人的认知。
很难判定为谁对谁不对。
其实,世上的任何事物,不可能有绝对共同的认知。都会因人而异的,可能有“英雄所见略同”,也可能有“截然不同”。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正因为如此,你才会发现在我们的日常语汇中,会出现词义不同或词义相反的情况
我自己的东西就算是烂扫帚我也珍惜,细心呵护,不是我的,就如天外的云烟,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抱残守缺是贬义词,敝帚自珍是褒义词。抱残守缺指对不好的过时的东西仍不舍弃,而敝帚自珍指东西虽然不珍贵但自己很珍惜它
敝帚自珍就是自己用旧了的扫帚自己珍惜,是中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