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掩人耳目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1.他以掩人耳目的手法转移了那笔财物。
2.他眼见事跡败漏,已经无法掩人耳目,只好俯首认罪。
3.一些销售假冒商品的地方为了掩人耳目,竟然张贴着“谨防假冒”的标语,来欺骗顾客。
4.为了掩人耳目,他精心地布置了假现场,妄图逍遥法外。
5.人蛇集团藉着渔船以掩人耳目,干的是偷渡人口的勾当。
6.他眼见事迹败漏,已经无法掩人耳目,只好俯首认罪。
7.你这种掩人耳目的把戏,骗得了别人,骗不了我。
8.他满嘴的“仁义道德”,都是为了掩人耳目,其实内心可毒了。
9.虽然他一再偽装以掩人耳目,然而在事证确凿下,他贩毒的行径终于图穷匕见。
10.犯罪分子制造各种假象掩人耳目,妄图使侦破人员陷入歧途。
掩人耳目_成语解释【拼音】:yǎn rén ěr mù【释义】: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出处】:《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例句】:必须假手他人,死于道路,方可~。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
二者所表达意思有着根本的区别。惹人耳目指的是做的什么事情容易让人们去关注注意,掩人耳目是不想其他人知道所发生的事情。惹人耳目是中性成语,坏事与好事均可以以此表达。掩人耳目是弊意成语,一般指的是做错了什么不想让人知道。
兔,掩人耳目可以理解为狡兔三窟
比喻欺骗、蒙蔽他人。
从前,有一个名叫张三的人,善于辨别珠宝玉器。有一次,张三买了一颗罕见的珍珠。见到这颗珍珠的人无不交口称赞,说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大、最好的珍珠。
不久,张三得了一种怪病,家人急忙把郎中请到家里。郎中仔细诊治了一番,对他们的家人说: “病倒是没问题,只不过需要用珍贵的珍珠粉做引子,才能药到病除。”听了郎中的话,为了治病,他们也只好忍痛从珍珠上磨下来一些粉末,然后掺在药里给病人吃了下去。可张三却一点儿好转的迹象也没有,他的家人都觉得非常奇怪。
过了两天,郎中又来了,听了张三家人的叙述,郎中说: “能不能请你们把所用的珍珠拿出来给我看看?”郎中把珍珠拿在手里看了看,笑着说: “这哪里是什么珍珠,只不过是海洋中一种大鱼的眼睛。你们用鱼眼睛充当珍珠,怎么能治好他的病啊!”
张三的家人一听才知道,原来张三买的珍珠原来只是一颗鱼眼睛,张三被卖珍珠的用鱼眼睛冒充珍珠,只好又另行买来了珍珠粉,这才治好了张三的病。
掩人耳目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堵住人的耳朵,遮住人的眼睛。比喻迷惑欺骗别人。出自《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中文名:掩人耳目
拼音:yǎn rén ěr mù
注音:ㄧㄢˇ ㄖㄣˊ ㄦˇ ㄇㄨˋ
释义:比喻用假象蒙蔽人
词语类型:成语
成语解释
词目:掩人耳目
发音:yǎn rén ěr mù
释义:掩:遮盖。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欺骗人;含贬义。
示例:
必须假手他人,死于道路,方可~。(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就如人家做文,往往窃取陈编,攘为己有,惟恐别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杂七杂八,强为贯串,以为掩人耳目。”
成语典故
出自:
1、《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2、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六回:“随改换装束,好掩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