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警戒:毖:谨慎;小心。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
《诗经 周讼 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惩前毖后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吸取教训以后小心。
1.对于李玮峰和崔鹏的问题,中国足协采取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并没有一棍子将其打死。
2.刑罚的目的是惩前毖后,而非赶尽杀绝。
3.错误不可隐瞒,一定要加以分析批判,以便惩前毖后。
4.“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挽救犯错误同志的一贯方针。
5.对于犯错误的人,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惩罚,以便达到惩前毖后的目的。
6.这次的火灾虽然没有造成重大的损失,但是惩前毖后,以后对于火烛可不能大意。
7.我们要从错误的经验中学习智慧,惩前毖后,以避免再犯。
8.“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历来是我党对待犯错误同志的态度。
9.我们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是正确的。
10.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些原则,对他们还是适用。
对前面犯罪犯错者严加惩罚,以教育后人。
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
惩前毖后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死了,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纪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辅佐,实际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国家。成王的另外两个叔父因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权,便心怀嫉妒。
1、惩前毖后的故事
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登基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岁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协助处理国家大事。
对此,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很为不满。他们到处造谣,诬蔑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机废除成王,夺取王位。周公是个待人忠心诚实、豁达大度的人,听了这些谣言后,为了不招惹是非,便离开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
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周公离开了成王,便暗中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企图篡夺王位。
周成王得到密告,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可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急得成王不知如何才好。
一个大臣见了,说:“这事只有周公才有办法处理!”成王一听立刻把周公请了回来。周公来了,成王马上命令周公带兵东征,讨伐叛贼。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叛乱终于被周公平息了。接着,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几年的国家大事,一直到成王长大成人后,便把政权交还给他,让他自理朝政。
正式接管朝政这一天,成王前往宗庙典祭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回顾了以往的历史教训,并说:“我一定要从以前所受的惩戒中汲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遭祸害。”
2、惩前毖后的材料
【注音】chéng qián bì hòu
【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解释】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吸取教训以后小心
【近义词】小惩大诫
【反义词】重蹈覆辙
【年代】古代
【例句】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包括犯了严重错误的同志,我们都要坚持“~,治病救人”的方针。
3、惩前毖后的点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成王是一个知错能改,深明大义的君王。小朋友们如果犯了错,一定要及时的改正哟!而且我们要让从前犯过的错变成宝贵的经验,要从错误中反省,从此以后做事情都要谨慎小心。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是毛泽东说的,是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中为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而采取的两条宗旨,也是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
龙 、虎。
惩前毖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chéng qián bì hòu惩:警戒;毖:谨慎,小心。把以前的错误作为教训,使今后小心谨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诗经·周讼(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吸取教训以后小心 。惩前毖后
chéng qián bì hòu
【解释】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结构】连动式。
【用法】多用在自我修养或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和原则上面。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惩;不能读作“chěnɡ”。
【辨形】毖;不能写作“毙”。
【近义词】小惩大诫
【反义词】重蹈覆辙
【例句】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包括犯了严重错误的同志;我们都要坚持“~;治病救人\"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