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忧国忧民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爱国人士。
1.冗长的信件总算读完了,通过信件内容,徐小奇仿佛看见一位忧国忧民的将军不甘大战兴起生灵涂炭,而奋笔疾书,希望他所谓的“叛逆”。
2.李健心里很是为这个即将有累卵之危的东汉王朝惋惜,他知道此时的“忧国忧民”。
3.一切忧国忧民的思想,还是放在自己成功保护好自己的权力地位之后吧,不然都是水月镜花,空中楼阁。
4.透过“长安情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家群体超越个人得失的忧国忧民意识,以及他们出于个人生存、发展的需求而对政治权力的依附与追求。
5.大哥的旨意是‘忧国忧民’,那么大哥以院长的身份育人就是忧民,给朝廷输送人才就是忧国。
6.他就是西越国君慕容昊天,在位将近二十年,是位忧国忧民深得民心的好君王。
7.刘小邦第一次觉得,这才是蒙恬,天下尊敬的大将军,有如此忧国忧民之心,即便不做将军,做个文官也是可以的。
8.当年,李美凤第一次打量他,觉得他挺有魅力和男子汉气魄中等个头,不胖也不瘦,五官严肃,眼睛有些忧郁,不怒而威夹带着些忧国忧民的神情。
9.中年男子虽年龄不小了,却仍然一腔热血,心还是火热的,忧国忧民。
10.李小刀的语气,越来越沉重,就如一位忧国忧民的朝廷重臣,他的气质,像极了例无虚发的小李探花。
屈原是古代忧国忧民的典范,他的政治主张就是圣君贤相的美政强国富民。主张联齐抗秦,但屡遭毁谤,排挤,打压,最终被放逐。然而其爱国爱民之志不减。以2400余字的《离骚》长诗,以抒其怀,最终以投汨罗江而死,忠节守义。后人为纪念把其忌日尊为端午节。
忧国忧民是一种伟大的情怀,由于对国家对民众有真挚的爱,所以时时为国家为民众的民运担忧。古代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古人尚有如此伟大的的胸怀,今天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比古人做得更吗。
忧国忧民是人们对国家的忧患意识,是人们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对人民生活和苦难的忧虑,这里包涵着一种无法释怀的沉重,无法安放的心情。
爱国是不论何时何地,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场景,都会诱发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爱戴与情怀,随时随地可以释放的情绪与做为。
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忧国忧民除了白居易、杜甫还有屈原、陆游、辛弃疾等人。
屈原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陆游始终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临去世之前还留下绝笔《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出不能亲自参与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悲壮情怀。
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一心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三皇五帝不叫皇帝,皇帝是自始皇帝之后。
忧国又忧民的: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周帝武则天;唐后主李重嘉;明建文帝朱允文,成祖朱棣,德宗朱瞻机,思宗朱由检;清圣祖爱新觉罗炫烨,清太宗爱新觉罗胤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