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忧国忧民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爱国人士。
1.屈原的《离骚》充分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
2.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3.岳飞一生精忠报国,赤胆忠心,忧国忧民,青史留名。
4.《离骚》充分反映出屈原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
5.作为一代文坛宗匠,欧在他诗文中议政论道,表现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6.他怀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以图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7.现在的这几人,都还是少年气盛、忧国忧民的年龄,远远没有后来那般成熟世故。
8.丞相大人忧国忧民,朕理当褒奖,哪有降罪之理!
9.这年轻人,能这么忧国忧民,看来是一个可造之才。
10.都壮怀激烈,忧国忧民,而同时又对现实感到深深的绝望。
屈原是古代忧国忧民的典范,他的政治主张就是圣君贤相的美政强国富民。主张联齐抗秦,但屡遭毁谤,排挤,打压,最终被放逐。然而其爱国爱民之志不减。以2400余字的《离骚》长诗,以抒其怀,最终以投汨罗江而死,忠节守义。后人为纪念把其忌日尊为端午节。
忧国忧民是一种伟大的情怀,由于对国家对民众有真挚的爱,所以时时为国家为民众的民运担忧。古代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古人尚有如此伟大的的胸怀,今天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比古人做得更吗。
忧国忧民是人们对国家的忧患意识,是人们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对人民生活和苦难的忧虑,这里包涵着一种无法释怀的沉重,无法安放的心情。
爱国是不论何时何地,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场景,都会诱发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爱戴与情怀,随时随地可以释放的情绪与做为。
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忧国忧民除了白居易、杜甫还有屈原、陆游、辛弃疾等人。
屈原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陆游始终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临去世之前还留下绝笔《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出不能亲自参与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悲壮情怀。
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一心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三皇五帝不叫皇帝,皇帝是自始皇帝之后。
忧国又忧民的: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周帝武则天;唐后主李重嘉;明建文帝朱允文,成祖朱棣,德宗朱瞻机,思宗朱由检;清圣祖爱新觉罗炫烨,清太宗爱新觉罗胤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