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恳的劝告听起来不舒服。逆:不顺。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常与良药苦口连用。
1.其实,有的话难听,但有道理,“忠言逆耳利行”,不要人身攻击!中国人总想国家好,坏人、汉奸极少数。
2.有时要服从,有时要批评;批评不比服从容易:忠言逆耳,照良心讲话的人没有好日子过。
3.由于维持本港货币及金融稳定是我的职责,即使有些人或会觉得忠言逆耳,我认为有需要时仍要发出这些警号。
4.我们要认真处理好朋友之间的分歧和摩擦,忠言逆耳,我们要冷静分析,这样才不会失去朋友。
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6.秦相不管不顾就闯进了内宫,还振振有词忠言逆耳。
7.如果把冬天比作商朝,我想很多人会是那昏庸的纣王,而被窝就是那该死的败坏基业但又令人销魂的狐狸精。闹钟就是那忠心耿耿的比干王叔,可惜忠言逆耳……至于闻太师,那是我的膀胱,我唯独不敢不听他的……陛下,您该起床尿尿了哦!
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9.尤其是一些反面意见,常言说“忠言逆耳”,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放低姿态,广纳善言,这样才能上情下达,下情上通,减少沟通成本,实现公司的良性发展。
10.因为你帮过我,所以我在你面前就得卑躬屈膝,曲意逢迎,而不能真诚地指出你的错误,让你有所进步,少年,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是中国的古俗语。下边还有一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利于听者行的话,让人听起来可不一定心里真合自己的意。而那些吹牛逼拍马屁的语言,听起来却容易让人心里痒痒的,甜滋滋的。有的人是一时识别不了别人讲话的真实动机,那么听后他还会去品味,去啄磨,这类人下次还会从中吸取教训的。最怕是“装睡”的那类人,他也明知道别人说的是真是假,可就是为了个人及小集团的私利,永远也不可能把人家讲的真话当真的。这类人你是永远“叫不醒”他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六本》。
“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 史记意思:“好的药虽然吃到嘴里是苦的,但却有利于治疗疾病;中恳的语言虽然不好听,但对你的行动却有帮助.”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六本》。
【原文】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①而昌,桀纣以唯唯②而亡。君无争③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注释】①谔谔:直言进谏的样子。②唯唯:恭敬顺从的应答声。③争:通“诤”,直言劝谏。【译文】孔子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商汤和周武王因为能听取进谏的直言而使国家昌盛,夏桀和商纣因为只听随声附和的话而国破身亡。国君没有直言敢谏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敢谏的儿子,兄长没有直言敢劝的弟弟,士人没有直言敢劝的朋友,要想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国君有失误,臣子来补救;父亲有失误,儿子来补救;哥哥有失误,弟弟来补救;自己有失误,朋友来补救。’这样,国家就没有灭亡的危险,家庭就没有悖逆的坏事,父子兄弟之间不会失和,朋友也不会断绝来往。”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
语见:《孔子家语》。
释义: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引申义: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出自哪:《孔子家语•六本》:“孔子日:‘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 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 亡。〃
忠言逆耳的故事: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攻占咸阳,进入秦宫,见美女如云,珍宝无数。他打算住在宫内享受,樊哙劝他以天下为重。刘邦不以为然。
痴儿呆女
指天真无知的少男少女。呆里撒奸
形容外表痴呆,内心奸诈。呆若木鸡
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呆头呆脑
呆:呆板,不灵活。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呆如木鸡
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呆似木鸡
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假痴假呆
装傻;假装糊涂。口呆目瞪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口呆目钝
形容很吃惊的样子。同“口呆目瞪”。楞头呆脑
形容发楞发呆的样子。同“楞头楞脑”。目定口呆
睁大眼睛直盯着不动,张着嘴说不出话。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楞的样子。目怔口呆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目睁口呆
惊惧得睁大双眼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受气而发楞。撇呆打堕
装呆作痴。诈痴佯呆
指假装痴呆。参考自
查找呆的成语_成语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