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宏伟、道德高尚的人。指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人士。(仁:仁爱;高尚)。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1.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
2.也希望志士仁人加入我们的行列,携手共渡创业之艰辛,举杯同庆成功之欢乐!
3.许多志士仁人立志寻求一条民族独立、富国安民的救国之路。
4.二是对有高尚人格,忠贞气节的志士仁人倾心钦慕,甚至不惜屈己相待,折节下士。
5.但是,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本草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均有新的发展。
6.我爱祖国不仅爱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更爱爱国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
7.为发展市场经济,博奕愿与各界志士仁人竭诚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8.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而悲泣。
9.难怪历代的志士仁人们总要对这个季节极尽望眼,触景生情了。
10.以与敌作殊死战,内则加笔伐于魑魅魍魉,表同情于志士仁人。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扩展资料:
出处: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唐·赵蕤《长短经·是非》:“损益殊途,质文异政,或尚权以经纬,或敦道以镇俗。语曰:……‘君子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有一些志士仁人,因为跟权势者的利益或意志相悖,他们又刚肠义胆,疾恶如仇,所以终于遭到屠戮,死于非命。
这样的人往往视死如归,气概凛然,临终的一幕表现出卓然光彩,被后人长久称道。嵇康的赴死更有独绝的风采,充分展示了他人格的高洁刚毅,演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在上面的论述中,所谓“仁者,人也”或“仁,人心也”,都是就人之为人的本相而言的,也是对人之本相的正面揭示;而所谓“为仁由己”,正是就做人、为人之自我选择而言的,这既包含着个体自我抉择的自由意识,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意识”的问题,而是当下抉择、当下承当的问题。至于“我欲仁,斯仁至矣”,既是对自由意识、自我抉择的一种当下落实,同时又是对做人之自我责任的一种当下承当;而所谓“不让于师”,既说明以仁的精神做人之责任的不可推卸,也说明做人是每一个个体无可逃遁的责任与义务。至于“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则是指“志士仁人”始终将“成仁”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使命,并义无返顾地随时准备愿为这一使命的实现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成仁”、“践仁”始终是儒家超越小我之自然生命的所谓宗教情怀的生动体现。其实,孟子所讲的人与禽兽的区别,才真正说明了人的类特性及其本相特色,也才讲清了人与万物的真正区别。在一定意义上,儒家伦理学不仅不是黄文所说的角色伦理学、他律伦理学,相反,儒家才是真正的自律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