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心腹重患”。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4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剿,他日养成贼势,难以制伏。”
心腹大患作宾语;指最大的隐患。
首先阐明几点,第一,本文谈及的高句丽是由扶余人高朱蒙建立的,区别于200多年后王氏高丽,且二者不存在继承关系。其次,不是历代都将高句丽视为心腹大患,边陲小国实在是不足以撼动中原。隋唐年间的多次征讨,一方面由于高句丽不遵蕃礼出兵侵扰,另一方面是其趁中原混乱之际吞并了我辽东、汉四郡等故地。所以无论怎么讲,统一后强盛的中原王朝也绝不会容忍一个不乖的高句丽在卧榻之侧。
高句丽与扶余同族
,扶余人内乱,身为王子的朱蒙出逃,于建昭1年(公元前37年)在今新宾县永陵镇南建立高句丽国,都纥升骨城。属民主要是濊貊人和迁移到此地的扶余人。高句丽经过早期的扩张羽翼渐丰,于是将手伸向了汉朝的乐浪,玄菟(汉武帝在消灭卫满朝鲜后在此地设有朝鲜四郡也称汉四郡)以及辽东地区。在与西汉王朝正面对决后,落败的高句丽无奈迁都丸都城。
三国北魏时期,高句丽再次发兵偷袭辽东西部。正始五年(244年)北魏出兵讨伐,毁丸都城。自西晋八王之乱至南北朝期间,高句丽抓住中原无暇东顾之机,一路高歌猛进,吃掉了乐浪,带方诸郡,还拿到了梦寐以求的辽东。
在此期间,高句丽迁都平壤,前燕的千里突袭国都再次被毁(前燕政权忙于逐鹿中原之际,还有空到国境线外打趟草谷,可见高句丽的战力多么不值一提)这是原因之一,中国北方经年的战事过后,趋于统一的势头明朗。高句丽渐感继续西进无望,北朝对高句丽的压力也倍增,北境的扶余和靺鞨都以臣服,对抗百济和新罗成为首要任务,迁都势在必行。
高句丽,百济,新罗对峙时期,在今天的韩国被称作前三国时期。平心而论,高句丽和韩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根本就不是一个族属,谈何祖先。高句丽主体是扶余人,新罗是秦朝移民组成的辰韩人建立的,百济的构成稍显复杂统治层来自于高句丽主体是马韩人。韩国要认祖归宗只要拿得出证据无可厚非,铁证没有还时不时打我国领土主意,这就有些居心叵测,对于土地的贪婪韩国人和古高句丽人倒是很有默契。如今东北高句丽墓室里的壁画被人偷偷刮走,结果现身在韩国进行展览。这是保护还是破坏?没有实物破坏性掠夺也要走私回来,韩国终究是韩国,除了打嘴仗就是没事搞小动作。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张献忠才是李自成的心腹大患。
在李自成、罗汝才和张献忠三个人中,李自成善攻,罗汝才善战,张献忠善谋。而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有夺取天下的野心,而罗汝才则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只是想从横天下,快意人生。
因此,罗汝才和张献忠、李自成都一起搭过班,打过仗。在张献忠失意的时候,来投靠李自成,是罗汝才放张献忠走,并送给他人马,使得张献忠能够东山再起。
罗汝才和李自成搭班,两个人都发挥各自的长处。在李自成失利的情况下,是罗汝才发挥善守的优点,稳住局势,转败为胜。
比如在与孙传庭作战的“柿园之役”。李自成中了孙传庭的诱兵之计,中了埋伏,被迫败走。是罗汝才率领军队赶到,稳住阵脚,这才使得李自成杀了个回马枪,反败为胜。
但是,虽然罗汝才和李自成配合默契,但是,在李自成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双方产生了严重的矛盾。有句话,一山不容二虎。李自成把所有的重要军职都给了自己的部下,引起了罗汝才的不满。为了免除后患,李自成杀了罗汝才,兼并了他的军队。
而张献忠则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他也不肯屈居李自成之下。他在实力不如李自成的情况下,独立发展自己的势力。率领军队入川,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李自成分庭抗礼。
在李自成建立政权后,张献忠还出兵汉中,与李自成的部下争夺汉中的控制权。从这些迹象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满清入关,张献忠最终和李自成有最后一战。
张献忠足智多谋,手下又有孙可望、李定国等名将。实力不在李自成之下。
因此,从争夺天下的方面来看,张献忠才是李自成的真正的心腹之患。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好朋友,希望和朋友们分享历史的乐趣。请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心腹大患的意思
指严重隐患或要害部门的大患。同“心腹重患”。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4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剿,他日养成贼势,难以制伏。”
其反义词有
1癣疥之疾
解释: 癣疥:两种皮肤病。比喻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和小毛病。
2推心置腹
解释:原义是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诚意的待人;
3坦诚相见
解释:指两个人互相真诚的对待对方,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告诉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