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再三;表示多次;思:考虑;行:行动。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而行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1.田丰有些急躁,忍不住开口,还要劝袁绍三思而行。
2.乖徒弟,我不知道你要干啥,但是奉劝你凡事三思而行。
3.一些想要发灾难财的人,都不得不三思而行。
4.我劝鬼大师还是三思而行的好。
5.秦书记,我劝你三思而行,就是姚县长也是抵挡不住。
6.天子脚下,行事还当三思而行,不要惹出祸端。
7.姑娘如此恐怕会为万象楼招致无妄之灾,还请三思而行。
8.任光知此事体大,劝秦丰三思而行。
9.一身正气立天地;两袖清风朝天见;三思而行勿失足;四海乘风灭杂念;五斗折腰非英雄;六尘不染人自廉;七情六欲勿放纵;八荣八耻记心间。
10.多情则有心,寡欲则人静,多情寡欲则心静。真心才能换来真感情,心平才能换得人安静。愿君:漫漫的夏季放松心情,长长的人生三思而行,弯弯的道路找到捷径,曲曲的长河保持心静。
意思是:经过多次思考才去做某件事,做事中再跟据实际情况思考,这样才可以。
这是孔子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学生问,一件事,想三遍再去做好吗(三思而行)?孔子说,不要想三遍了,只要想两遍就可以了(再思可矣)。
出处:《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
当然包括了,无论处境如何,都应该有备无患,盼望和预感都需经三思而行。
试想,孔子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假思索?还是一思?二思?三思?甚至多思?
如果孔子真得出了这个结论,那么他也一定是,至少经过了多少次的思考才得出来的。这样的话,那就是一个矛盾。
什么事情不需要三思而行呢?是指那些你自己很熟悉的事情或者领域,轻车熟路的领域。因为这种事情你做起来经验丰富、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能够做到趋利避害。这种事情不加思索就知道怎么干,那何必要三思而后行呢?
什么事情需要三思而行呢?和上面的相反,你不熟悉、没有经验的那些事情,就要必须谨慎考虑、三思而后行了。否则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那几乎不啻于是自取灭亡。或者说你出生牛犊不怕虎,那也是结果难料。可能是康庄大道,也可能万劫不复。不打无把握之仗,必须三思而后行。
个人拙见。不当之处,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