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促:也作“侷促”;或“跼促”;拘束;不自然。形容举止受约束、不自然、不安静的样子。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2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局促不安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1.而夏婉玉则坐在两人的对面,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2.尽管她什么动作都没有,也没有说任何话,却让我有些局促不安。
3.周是局促不安地伸手打开车门,不敢回头看他,“我想我不是很喜欢你。
4.字,前来悟剑的弟子,都显得局促不安。
5.小侍女在刘循的目光扫视一下,局促不安。
6.几个人有些局促不安的望向身后,一条能过人的缝隙也不由得从众人中间闪了出来。
7.想到这里,林萧胸口开始起伏波动,局促不安的看着眼前几人的动作。
8.只是小涛高兴过后却有些局促不安,眼瞅着妈妈和哥哥聊的开心,便准备悄悄的离开。
9.“对不起,我不知道要开班前会。”小王为自己再次感到局促不安。
10.乔的父亲,一个愁容满面、口音浓重的农夫上门讨还乔的帽子,我局促不安地还给了他。
局促不安发音 jú cù bù ān释义 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这俩个词是互相意义相反的反义词
局促不安释义:形容举止受约束、不自然、不安静的样子。它的反义词有怡然自得,坦然自若,无拘无束,倜傥不羁,落落大方。
一丝不苟释义: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它的反义词是敷衍了事,丢三忘四,粗枝大叶,得过且过,心不在焉。
因此局促不安的反义词不是一丝不苟。
成语:局促不安
拼音:jú cù strongù ān
意思解释: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故事典故: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局促不安没有错别字。
局促不安、惴惴不安、忐忑不安、忸怩不安、惶恐不安、动荡不安、坐立不安、众心不安、四邻不安、踧踖不安、
局促不安 【读音】júcùbùān【解释】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示例】只见文老爷会在那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很觉得~。◎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近义词】坐立不安、忐忑不安【反义词】落落大方、无拘无束【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