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宠辱若惊是什么意思

宠辱若惊是什么意思

宠辱若惊
  • 宠辱若惊的读音chǒng rǔ ruò jīng
  • 宠辱若惊的繁体寵辱若驚
  • 宠辱若惊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宠辱若惊的结构主谓式成语
  • 宠辱若惊的年代古代成语
宠辱若惊的解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宠辱若惊的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的用法

宠辱若惊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用宠辱若惊造句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那种见利忘义,宠辱若惊的人不值得交往。

3.看到小孩子得到老师表扬和批评时宠辱若惊的样子,我就会产生一种难以言传的心情。

4.老头本以为曹丹此刻会宠辱若惊,惶惶失措,其实竟不然。

5.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6.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7.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8.对于众人来说却都是这样深刻的,毕竟这样的实习在大学里面并不常有,所以陈海也特别珍惜那段时间,不过在这里面却发生了许多事情,让陈海有点宠辱若惊

9.岳仇见此,有点宠辱若惊,向前一步,便言简意赅的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其中把王力想要做的龌龊事情也一并说出,更是直言不讳的说起王斌的护短霸道。 

10.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什么意思?

宠辱不惊 chǒng rǔ bù jīng [释义]宠:宠爱;辱:羞辱。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受宠若惊 shòu chǒng ruò jīng【解释】 宠:赏识。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没有宠辱若惊这个词啊啊啊!

我们到底该“宠辱若惊”还是“宠辱不惊”?为什么?

题主大概误解了老子的意思,《道德经》里说“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意思就是希望受到别人的宠爱表明你已经把自己放在卑下的地位,低人一等,得到或失去宠爱都会令你内心不安,所以有道者不要试图去获得别人的宠爱,宠爱其实与侮辱没什么分别,要在人格上与任何人保持平等的地位。倡导的也是宠辱不惊的精神,题主的问题明显不妥。

宠辱若惊全文译文孔子后人爵位?

宠辱若惊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参考译文】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担惊受怕,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地位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自身都视为无的时候,我又有什么大患呢?所以,以自己的身体为贵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受到宠爱或者侮辱都都要保持惊醒,对待大患像对待身体一样重视。什么是宠辱若惊?被赞美褒奖时要谦虚为下,不要翘尾巴,被批评贬斥时要虚心为上,不要妄自菲薄。对待得和失要保持惊醒,不麻木。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是对待大患的态度呢?人生有大忧患大得失,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重要的身体,如果没有了身体,又怎么会有大忧患、得失,所以最珍贵的还是身体。爱惜天下如爱惜自己身体一样,把天下看得和自己身体一样贵重,那就把天下寄托给他。

♛ 本章是老子"贵身″说。身体或者生命是存世的基础,感知世界,思想世界都是建立在个体存活的基础上,所以老子贵身。本文首讲宠辱若惊,我们时常说要宠辱不惊,惊,驚字,本意马受到外界刺激反应,引申为振动,扰动。面对宠辱惊还是不惊,表达内核思维不一样。惊,是要人保持敏锐性,善于与外界沟通,宠之为下是对应宠的态度,本文隐含辱之为上来对应辱的态度。因为贵身,就要重视与外界交流,关注宠辱是关注与外界互动,解决存身贵身的大患。所以得到而被宠要保持惊醒,失去而被辱要保持惊醒。宠辱不惊,更强调处世为人豁达有成见,不受外界干扰,安心于认准事务。可谓两个侧面。

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

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

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释] 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引语]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

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

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

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

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

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

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评析] 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

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

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

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

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

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

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

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佑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道德经》第13章的“宠辱若惊”该怎么解读?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④,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⑤;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⑥!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⑦;爱以身为天下⑧,若可托天下。

[通释]

受宠幸像得到惊喜,受羞辱像受到惊吓,把大的忧虑看得像身家性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宠辱若惊”?把受宠幸看作上等好事,把受羞辱看作下等坏事,得到宠幸就惊喜,失去宠幸就惊慌,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有大的担忧的原因是我有自身的利益要求,如果我没有自身利益要求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所以看重把自身交给天下,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乐意把自身交给天下,才能把天下交付给他。

[注释]

①宠辱若惊:受宠幸像得到惊喜,受羞辱像受到惊吓。宠辱,都用作动词,受宠幸,受羞辱。若,像,如。惊,用作动词,得到惊喜与受到惊吓。

②贵大患若身:把大的损失看得像要自身性命一样重要。贵,以……为贵,把……看得重要。大患,大的担忧,患,因怕失去权贵、财富等形成的担忧。身,自身,引申为身家性命。

③宠为上,辱为下:把受宠幸看成上等好事,把受羞辱看作下等坏事。宠”与“辱”前均省略了“以”。为,看作。上,上等,好。下,下等,坏。王弼本“宠为下”后漏“为上辱”三字,据唐景福碑补。

④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到宠幸就惊喜,失去宠幸就惊慌;受到羞辱就惊恐,没了羞辱就惊喜。若,好像。之,代词,分别代指宠幸和羞辱。

⑤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有大的担忧的原因是我有自身的利益要求。所以……者,……的原因。为,是。有身,有自身的利益要求。

⑥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我没有自身利益要求,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及,如果。

⑦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因此看重把自身交给天下,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贵以身为天下,以把自身交给天下为贵,看重把自身交给天下。贵,以……为贵,看重。以身为天下,把自身交给天下。“以身为天下”是“贵”的宾语。以,把。为,交给,交付。若可,才能。若,乃,才。

⑧爱以身为天下:把自身交给天下可爱,乐意把自身交付给天下。爱,以……为可爱,乐意。“以身为天下”是“爱”的宾语。

[意义归纳]

本章通过对“宠辱若惊”的描绘和对“贵大患若身”的剖析,提出“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的主张。全章分为三层。

第一层:“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提出问题。

第二层:分析问题。再分两小层:

(一)“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描绘和分析“宠辱若惊”的表现。

(二)“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分析“贵大患若身”产生的原因。

第三层: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提出“以身为天下” 的主张。

[考辨]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王弼本为“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漏“为上辱”三字。查帛书甲乙本,此处为“宠之为下(也)”;查郭店楚竹简,此处为“宠为下也”,都没有“辱”,可见王弼本此处缺失是有原因的。

单取“宠为下”,必然不能与“宠辱”搭配,又不符合世情之逻辑。“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皆老子否定之世情。“宠为上,辱为下”,才符合逻辑。“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道德经》列举的在宠辱面前患得患失之人的认识和表现,这些人的认识不是《道德经》的认识。如果这些人能达到“宠为下”这么高深的认识就不会有“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了,就不用“宠辱若惊”了。故据唐景福碑增补。

[解读与点评]

受宠幸就惊喜得了不得,受羞辱就惊吓得了不得,把这样的得失看得像身家性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宠辱若惊”?把受宠幸看作是大好事,把受羞辱看作是大坏事,得到宠幸就惊喜,失去宠幸就惊慌,这就叫“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只一句话,中间本无标点,展开解释时变成了两句话,中间加了标点;而且在“宠为上”“辱为下”的注释中,我又分别从两个角度解释,因为对“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要分别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两个“得”,一个得宠,一个受辱;两个“失”,一个失宠,一个止辱;两个“惊”,一个惊喜,一个惊恐。“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如果单就“宠为上”而言,“得之”者,“得宠”也,乃“惊喜”之“惊”——可以弹冠相庆,得意忘形,因此最终带来“满招损”的结局;“失之”者,“失宠”也,乃“惊恐”之“惊”——会惊恐万状,忧心忡忡,甚至郁结成疾。如果单就“辱为下”而言,“得之”者,“遭受羞辱”也,乃“惊恐”之“惊”——会闷闷不乐,愤愤不平,因此而伤心而致伤身;“失之”者,“羞辱止”也,乃“惊喜”之“惊”——止住了羞辱也可能惊喜得忘乎所以。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有大的担忧的原因是我对获取有强烈的要求,如果我对获取没有强烈的要求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贵大患若身”,就是把大的担忧看得像自身性命一样重要。为什么会“贵大患若身”呢?“为吾有身”,是我存在自身利益,自身有利益需求。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其实是社会人的一种常态,古往今来,争权夺利、争名夺利的现象一直没有停止,有太多的人对权力趋之若鹜,如蚁附膻,如蝇逐臭。老子生活的时代的人们是这样,如今之人依然故我,有几人能跳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怪圈呢?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也曾讨论名利财货与“身”的关系,提出三个疑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随后间接给出一个结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似乎是本章内容的一个补充。

所以把自身交给天下的人可贵,可以倚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把自身交给天下的人可爱,可以信赖,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

《道德经》推崇的是“无身”的境界。“以身为天下”,用今天的话讲是“把自身交给天下”。要注意“把自身交给天下”并不是“为天下献身”,而是“将自己融入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明确自己是天下的人;不是把天下当成自己的——达到这个境界,当然可以倚重,可以信赖,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身为天下”是无私忘我的境界,所以可贵,所以可爱,所以“若可寄天下”“若可托天下”。置身于争斗的漩涡之外,何等超脱!超然于物外,反而“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第七章)”。坊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不怕收入少,就怕死得早”,“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无欲则刚,无欲就会无忧,保持无忧的良好心态就会健康。跳出名利场,置身纷争外,自然是另一番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愿以此联共勉。

老子说的“宠辱若惊”和“宠辱不惊”是一回事吗,有何不同?

谢邀。

先说答案

《道德经》第十三章提到的“宠辱若惊”,说的是人的一种患得患失的状态,而“宠辱不惊”说的则是宠惊两忘的状态。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宠辱若惊”的背后

无论是“宠辱若惊”还是“宠辱不惊”,需要关注的,是这样的表面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推动力。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段话说的是:

圣人以天建道,不以人建道,不为外物所敝,故能无身无患,宠辱不惊。以道为贵,以天下为己身,才可以寄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说的是不以天道为道,而以人立道,以物为事。这些有形之物,可得可失,可损可益,不能恒常。

人道以有积为贵,以不积为患,而物的得失不是一时之间可以把握的,以至于常常福祸无端,故此,令人患得患失。

对于那些以人道为道的人,受人道之宠受人道之辱,都会惊惶失措,继而忧心忡忡如临大患。过于看重这些宠辱,就如同过于看重自身一样。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这里的下,指天之道为上,人之道为下。事天者为上,事物者为下。积道之虚者,为上德。积物之有者,为人之下德。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天之道,虚静无状,无物可得,无物可失。人之道,则不然,有形者,可得可失。得之以为得,失之以为失,故荣辱若惊。

只有对居于人道之下的人来说,才有所谓的受宠受辱。

他们以人道为贵,得宠,会惊惶失措,失宠,也会惊惶失措。

老子所说得道有道,是指积道之虚无。而非积物之得失。以物之得失,作为道之得失者,皆为不道。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会感到忧患,是因为我以物为事,以人道之有积为身,是以贵大患若身。

为吾无身”。如果我不以人道之有积为身,而以天道之不积为身,人与天和而为一,同于虚无,则我何身之有呢?故谓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无人道之身,故无积,无积故无可得可失。既无可得可失,我又有什么好患得患失的呢?

也就是说,对治理天下,华育万民为职责的圣人而言,以己身为身,我就会算计得失对自身产生的利害。如果不以己身为身,而以天下为身,那么对于一己之身而言得失利害,对圣人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话,不再患得患失,惊宠两忘,圣人哪里还会有什么一己的忧患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以人道为政者,为目不为腹,故以身殉物。为政以天道者,为腹不为目,不以身殉物,而以身合道,以道为贵。如此,才可以把天下寄予给他。

如果君王解除物蔽,以道莅临天下,哪里有什么我和天下的分别呢?贵以身为天下,说明君王以道为贵,抱一而立,与天下浑然为一身。只有这样的的君王,才可以把天下寄予给他。

不以身殉物,则能贵身。贵身者,贵其天德也。积天德者,方能府天下,是以天下才可以寄之于圣人天德之府。可寄天下者,因其不害人。

不以财货得失为患,则能爱身。爱身者,德不亏也。以得失为患者,则必亏其德。天德不亏,则天下方能长久。天下可以长久,才可以放心的托付于他。可托天下者,因其无患。

华夏历史上,很多坏保姆式的君王,被放逐,被弑杀,都是因为,他们违背了天道政治的伦理,他们作为保姆,伤害了天地的孩子——百姓。

这些人,为物所敝,以己身为贵,不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可以取哪些名字
宠辱若惊的近义词
  • 【发音】jīn jīn jì jiào
  • 【解释】斤斤:明察细微;引申为琐细。计较细小的事物。现比喻过分计较无关紧要的或琐细的小事。
  • 【出处】《诗经 周颂 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宠辱若惊的反义词
  • 【发音】chǒng rǔ bù jīng
  • 【解释】宠:宠爱;辱:羞辱。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
  • 【出处】《新唐书 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更多宠字开头的成语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