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
清 钱采《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黄袍加身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1.再看客官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两耳之垂超过凡人,真是洪福齐天,不久必定黄袍加身,成为当今之君无疑!
2.黄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休。
3.太祖黄袍加身,返回沐京后,即至崇元殿行禅代礼。
4.他过去利用兵权黄袍加身,别人当然也可以如法炮製,将他推翻。
5.接着到鸡鸣狗盗的鸟园欣赏风声鹤唳哀鸿遍野的大自然美妙音乐。后来爸爸口沫横飞地为我们指鹿为马时,吹来一阵凉风,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妈妈连忙为爸爸黄袍加身,也叮嘱我们要节哀顺便。
6.民心民意算什么,只要枪杆子在握,何愁不能黄袍加身?
7.曹操一直都想黄袍加身。
8.后来风云际会,一路顺风,居然黄袍加身。
9.不久必定黄袍加身,成为当今之君无疑!
10.袁世凯黄袍加身做了洪宪皇帝。
成语黄袍加身是说的宋太祖赵匡胤。
是猴: 聪明伶俐,也是封候(猴)做官之意;猴王孙悟空,乃是千岁爷,佩带有猴的坠, 寓意千岁爷随身保护,使人健康长寿。
赵匡胤,小名香孩儿,每次看见这小名就让人备生亲近之意,也许这就是天意昭然?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在位期间政绩斐然,在历史中是位杰出皇帝,在位期间志愿宏大,立志统一全国,从记载中可以看出,他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称得上是全国一统。
赵匡胤在位十六年间,算是丰功伟绩,须知,宋朝是他建立,结束五代十国战乱也是他,死后更是备受推崇,其诗作《咏初日》还专为这位皇帝传世。
在十国战乱的年代,君主在当时就是最高崇位,后帝王之时代才是这些君王挤到头破血流依然不辞疲惫的头拔,但,最终能称帝的少之又少;胆敢称帝的不是傻子,就是真才实学,而且宣帝即代表争夺战非常剧烈,别人都君王,你称帝,嫣会服你。
然而,历史中就有这么一位,一夜宿醉后成就了帝王之身,他便是赵匡胤,起初的赵匡胤在战乱时的后周仅是位将领,由于战场上杀敌有功侍奉于君主左右,后君王逝世留下年幼孩子,而这位孩子按惯例继承了位子,成为了新君主。
然后,新君主年幼导致不能够彻底治理庞大的国家,最终引起另一庞大势力窥视,而当时的朝纲因为老主离世新主就位处于薄弱期,面对强势来袭的辽国,就算是老君主也吃不住,何况还在换位之际。
面对强国逼近之时,后周全国上下知道君主年幼靠不住,只能依赖当初的老将,而老将中最信任且可靠的莫过于赵匡胤,于是当初把政的主母与宰相就想让赵匡胤抵抗庞大的辽军,但赵匡胤何人?当时就拒绝了,大权不在手中,拿什么去抗衡辽军。
后赵匡胤提出要求,抗辽可以,但必须给他指挥所有兵员的权力,后经朝纲商议最终赵匡胤得到指挥许可。
得到许可的赵匡胤在出兵期间一切顺利,后出行一段行程时在营帐中的赵匡胤一夜宿醉酣睡不醒,营帐外却突然军员骚动,就在不知情的士兵以为是军变时,与赵匡胤一起征战多年的老兵聚集后才姗姗来迟,原来这些老兵见辽军庞大,打算聚人心将赵匡胤推崇起来为新的君主,不然上下不齐心怎么抵抗辽军?
在所有老兵商议后,这些老兵才将赵匡胤从醉酒中抬出营帐,出了营帐的赵匡胤在得知部下们当时的想法时也是吃了一惊,开始并不同意这项做法,但最终考虑到如果败仗不仅一家老小、全员部下性命难保,恐怕国之将倾。
最终赵匡胤深思熟虑后,接受了部下的建议,穿上了黄袍转头回城,而当时守城的也是赵匡胤部下的忠心老兵,在其帮助下,赵匡胤轻松入城,在赵匡胤布置结束后,城中得知赵匡胤打算篡位的一些反抗者们已然错过最佳时间,最后新君主只能放弃抵抗交出了君位。
就这样赵匡胤一夜宿醉稀里糊涂的变成了君主,后统一五代十国战乱成就了历史中最轻松上位的帝王。
文/史愚氓
历史上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中国的历史上,几千年来想当皇上的人,可谓多如牛毛,手段各异,有的征战多年,多次的死里逃生,也未能穿上龙袍,有的甚至到最后尸首两地,到阴朝地府称帝去了。
可也有的却不费吹灰之力,却当上了皇帝,当然继承皇位的就不算了,就说赵氏的祖先赵匡胤,真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当上了皇帝,就连他自己都觉得,这个皇上当的很意外。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一开始是给北周国的老柴家打工,他本身就是一个武将,且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为人仗义,在他手下的将士们,都很敬佩他尊重他,并把它视为知己,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网罗的许多心腹死党,也给他日后称帝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大周朝的皇帝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也不薄,把他视为自己的心腹,让他当了禁军的最高将领,统帅的国家军队的主力,并时常的出入后宫,当他每次看到皇帝周世宗柴荣无数的嫔妃,真是羡慕不已,时常给他的弟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石守信等人说起这事,并赞不绝口的说,还是当皇帝好啊。
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据史书记载,就在后周皇帝柴世宗死后第二年,公元960年的初春,传来消息边关告急,说契丹人和北汉政权要联合进攻大周,经众大臣商议,建议只有八九岁的小皇帝,令赵匡胤率大军去抵抗敌人的进攻。
就在离开封不远的陈桥驿,赵匡胤扎下营盘,当晚宴请手下大将,席间喝的叮咛大醉,赵光义,赵普等人将他扶入后帐歇息,此时由于走的匆忙,一个媳妇儿也没带,此时他想起皇宫里的皇上那大大小小的妃子和宫娥宫女,让他感慨万分,又说了一句:还是当皇上好啊。
赵光义及他的亲信们,觉得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这个成语就是从赵匡胤这而来的,这大哥是想当皇上了,赵光义和他的死党心腹经过一夜的密谋,于是第二天早上,众将领及兵士们跪倒一地,山呼万岁,没有龙袍,就把杏黄大旗扯下来,当成龙袍披在那赵匡胤的身上。
这样,赵匡胤便顺水推舟,就此当上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
陈桥兵变的消息传到朝廷,此时朝廷想派兵去剿灭赵匡胤,可朝廷已是无兵可派,说话间,赵光义率领大军杀入皇宫, 赵匡胤随后赶到,那小皇上大骂不绝:赵匡胤你个挨千刀的,你这酒是喝到人肚子去了,还是喝到狗肚子去了?
赵匡胤听后自觉理亏,觉得这皇帝当得不光彩。
赵光义,赵普等人要斩草除根杀死小皇帝,此时,被赵匡胤拦下,并请出皇太后,让他们到云南去当藩王,并年年供给俸禄,这老柴家的人觉得大势已去,并且听从了赵匡胤的劝说,带着小皇帝到云南上任去了。
此后赵匡胤亲自领兵征战,除了契丹和回鹘及党项这几个游牧民势力之外,很快平定后唐北汉等其它地方割据势力,建立的强大的宋王朝。
由于这赵匡胤皇帝当的太快,太突然,太容易,也使他感觉不安,生怕有人也像他那样,再来一次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它的鸟位,于是,在一次酒宴上,便上演了杯酒释兵权的闹剧,在这之后,削弱了节度使的权力,并把兵权然后牢牢的控制在皇帝的手中。
以后的所有官员都要从科举中选拨。
朱元璋由一个乞丐经过努力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所以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究竟是提前预谋好的一场夺位大戏,还是说是真的毫无知情的被迫,确切的说法确实没办法证明,但是对于这场黄袍加身的事件背后却是有很多令人费解的疑点,使得人不得不去怀疑这场所谓的被迫拥护之下的无奈登基其实可能就是一场作秀,而主要的疑点有以下几个:
赵匡胤剧照
一,令人费解的出兵理由,根据史料记载,在后周显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前线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出兵后周的消息,然后初三大军就出了城,这速度未免有些快了吧,虽说兵贵神速,但是在这中间可是经历了,赵匡胤推脱兵微将少不愿意去,以及百官讨论授予他全国最高指挥权,以及领兵出城,几乎算是一气呵成达成了所有目的,而且在这中间竟然无人想过去验证这消息的真实性,最为可笑的是这场所谓的入侵,其实压根就不存在。
二,陈桥兵变的速度太快,从领兵出城,到离开开封仅二十里的陈桥驿站,不过数个小时的功夫,大军的氛围便被煽动起来了,拥护赵匡胤称帝,连黄袍都准备好了,如果不是预谋,这巧合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三,兵不血刃的拿下整个后周,从赵匡胤大军开拔至开封以后,满朝文武除了一个侍卫亲军马步兵副指挥使韩通之外,竟然无一人反对,仿佛商量好的一般举朝投降,当然惺惺作态般的对皇帝自责几句识人不明,给自己立个牌坊,然后就这么投降了,最为可疑的是,竟然连禅让诏书都已经提前准备好了,这点不得不令人怀疑。
所以说,这场政变的背后到底是提前预谋还是毫不知情,真假难以确定,不过显然说毫不知情这点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也只能从历史的加载中的之言片段推测他可能是一场预谋,毕竟这种巧合实在是太令人怀疑了。
是黄袍加身,意思当上皇帝
1、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府人,北宋开国名将之一。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
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率军灭南汉,一开始潘美围攻贺州。潘美设伏于南乡岸,大破南汉军,擒斩伍彦柔。接著连克昭、桂、连三州,进逼韶州。再取韶州,南汉后主出降,南汉灭亡。即日,命潘美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
开宝五年(972年),兼岭南道转运使。开宝八年(975年)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灭亡,加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四年(978年)正月,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随太宗伐北汉,又被任为知幽州行府事,随太宗北伐辽,兵败而回。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以雁门观之捷封代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
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也受诏撤军,在撤军过程中,潘美与王侁等逼迫杨业冒险迎敌,置之必败之地,而又见死不救,致使陈家谷(今山西宁武)兵败,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而死。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
淳化二年( 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死,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潘美在宋真宗时代又追封为郑王。
2、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3、石守信
石守信(928~984年),字守信 ,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北宋开国将领。
初仕后周时,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累迁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成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
北宋建立后,率军讨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出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等职。自杯酒释兵权后,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宋太宗时期,随征辽国,迁镇安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卫国公。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追赠尚书令、秦王,谥号武烈。
4、李继勋
李继勋(916年-977年),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北宋名将、宋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
后汉末年,李继勋前往邺都(大名府)投奔郭威。后周初年,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显德元年(954年)三月,李继勋参加高平之战,因功升任殿前都虞候,改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永州防御使,十月,又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节度使。
李继勋与赵匡胤等九人结为“义社十兄弟”。显德三年(956年)六月,李继勋在攻打南唐寿州(今安徽凤台)时,怠于守御,后周将士死者数百人,周世宗以李继勋武臣,不责。但是免去他的军职,改任为河阳三城节度使,直到次年七月才免去节度使而改为右武卫大将军。
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攻辽,李继勋任战棹左厢都部署,七月,李继勋又升为安国军(邢州)节度使。赵匡胤陈桥兵变,李继勋在邢州,没有参与兵变。
建隆元年(960年)六月,宋太祖赵匡胤平潞州李筠,李继勋为昭义军节度使,镇守潞州,负责进攻及抗击北汉。乾德五年(967年)加同平章事,为使相。
开宝元年(968年)、开宝二年(969年),李继勋两次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率军出征北汉,开宝三年(970年),李继勋改为天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李继勋因病回洛阳,以太子太师致仕,同年去世,终年62岁,追封陇西郡王,谥号庄武。
5、沈义伦
沈义伦(909—987),因避太宗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今属河南)人。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太祖和太宗两朝执掌财政大权,后任宰相。
沈义伦少习《三礼》,以讲学授徒为生。沈义伦是赵匡胤霸府幕僚中继赵普之后第二个升任宰相。曾经因得罪卢多逊被罢相。